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如今的官场当中,好干部不少,他们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深受群众爱戴。但也有一些人,当官却不好好干事,依据其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跳客”、“秀客”、“谈客”和“看客”。“跳客”,是指一心想当高官,频频“跳槽”的人。这种人精于算计,善于钻营,占着位置却不专心干事,干一行混一行,密切关注着官场人事动向,苦苦搜寻升迁的捷径。往往新位子还没坐热乎,  相似文献   

2.
时下,曾有个别干部“狂言”频出,什么“反对我就是反对党”、“你是代表群众还是代表党”,等等。这些狂言折射出一些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最本质的原因是没有弄清楚“权为民所赋”的道理,从而导致失衡、失言、失度。要养成干部的良好言行,应以“三得”防止“三失”。  相似文献   

3.
蒋萌 《民主》2009,(8):50-50
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但是,干部频繁挪窝,领导不断跳槽,对于行政的稳定性弊远大于利。河北邯郸市十五年换了九任市长。官员频繁调动导致“新官上任三把火”与“人走茶凉、人亡政息”不断交替。  相似文献   

4.
"双面干部"是指为最大程度谋取私利,以反差强烈而又鲜明的两副面孔生活在工作、家庭和社会中的一类干部,以虚假面孔逢迎公众环境,以真实面孔面对私人或"小圈子"环境。"双面干部"具有功利性、潜在性和习惯性三个基本特征,表现为知信脱节,言行不一。理想信念缺失是"双面干部"产生的内在根源,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双面干部"形成的重要原因,官僚体制及政治生态是"双面干部"产生的外在条件。"双面干部"的治理对策如下:构筑多元协同共治格局,建立分层分类的干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教育体系,完善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全方位无盲点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培育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5.
闫翃 《民主》2007,(9):31-33
他.是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所长,民进中央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2001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6.
黄成义 《学理论》2014,(4):150-15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德的标准应当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家庭美德标准和社会公德标准。干部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四德"标准来要求、衡量、规范、审视、修炼自己,用自己良好、服众和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的操守和品行表现取信于民,从而更好地带领群众实现和完成党和政府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7.
“做官”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有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做到“官路”畅通、一帆风顺,“常提醒”才是上策。这就要求多给自己敲敲“小木鱼”、打打“预防针”、下下“毛毛雨”。只要多“留神”,就能少栽跟头、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8.
姚致光 《团结》2014,(1):15-16
基层支部活动若想出成效,必须做到“活”、“动”并举。所谓“活”,概言之为灵活、活跃,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能愉悦身心、陶冶高尚情操,具有鲜活性;所谓“动”,统言之是主动、讲求行动实践,勇于实践,强调言行举止遵循客观规律和符合客观实际,且能“三思而后行”,顺时顺势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和"四化"干部的要求与标准,在党的干部工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干部代际代内的"新"的问题,也解决了"好"的问题。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四有"新人和干部"四化"的内涵,"四有"新人是党培养好干部的前提条件,"四化"既是党和人民选拔、培养、任用和评价合格优秀干部的标准,也是领导干部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自律准则。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干部标准的深刻政治思想意蕴,坚持人民利益是最高准绳的根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其中,人民利益准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政治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人民利益准则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二者高度统一,赋予了邓小平"四化"干部科学标准的深刻理论品质。"四有"和"四化"对当前的干部人才科学培养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以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该县为解决领导干部“下”难问题而实行的领导干部“立体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第一,适应形势需要,探索建立干部“能下”的机制。清原县委在实践中认识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实现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而干部队伍的…  相似文献   

11.
道德高尚之人,他们或许不能得到或不屑于得到金钱、名利、权势、地位,但却能得到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据新闻媒体披露,在不少地方,严格的信访指标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在这样的制度下,滋生出“信访寻租”,成为当前腐败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治党兴党新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务必”要深入分析其跃升动力、深层机理和实践指向。从跃升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然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百年大党独有的奋斗精神、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是推动“两个务必”跃升到“三个务必”的多重动因。从深层机理看,“三个务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自立,贯穿着党的大历史观,并内在统一于党的自我革命。从实践指向看,贯彻落实“三个务必”,重在实现“四个转化”,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将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积极进步的政治文化转化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特定的政党话语转化为普适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4.
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贿选现象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各级各地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件来看,选人用人中存在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贿选等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潜滋暗长,直接冲击着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扭曲了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防范和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根除吏治腐败,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是我们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所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党管干部形成于战争年代,其基本特征就是一切干部的选拔任免都由党组织统管。党管干部在党内、党外存在着不同的管理主体与形式。党内外有别是把握党管干部内涵的基本方法。形成于党内的党管干部不能简单地复制到党外。在党内,党管干部的主体是党委,而不是一把手,不能是书记说了算。在党外,即与国家政权相联系,党管干部的实现方式不是党管一切,国家对干部管理还存在其他管理主体与管理形式。就党外而言,新时期党管干部实现形式要实现如下转变:在干部的产生方式上,党管干部的行使方式是推荐重要干部,而不是任命制。在管理对象上,党管干部要实行分层管理,党管重要干部。党管干部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间接的形式,而不是直接的形式,作为特例,党在军队中的管理形式是直接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职工队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基层工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工会工作的对象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维权和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不少工会干部难以招架,忙于应付。笔者24年从事专职工会工作,  相似文献   

17.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工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对“按什么标准选人用人”、“怎样培养人选准人用好人”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  相似文献   

18.
“无望”心理,指某些领导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或在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到已经没有升迁的可能.产生了一种仕途已经走到尽头的末日心态。据调查,这种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文试从主观方面对这种心理的危害和生成原因以及如何调适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方,并真切地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无望”心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认为它只是小事一桩,所产生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追求,是一个人前进的巨大动力。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一旦对自己的升迁感到“无望”,便有可能觉得已无所追求,因而会失去前进的动…  相似文献   

19.
“政德”是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是干部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孔子家语·入官》言:“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政绩”是干部在执政中的成绩。现实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重“政绩”轻“政德”,这种“一好遮百丑”的现象还颇具市场。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之后,不知不觉就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身上的衣服是名牌,脚上的皮鞋是名牌,腰里的皮带是名牌,还有腕上的手表、腋下的皮包、桌上的茶杯等,也都价值不菲。他们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跟上时代的潮流。岂不知,越讲这样的“品位”,越跟这样的潮流,离老百姓就越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