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的10月,作为中国籍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终于治愈了国人的诺奖焦虑症。他让中国作家站在世界文学之巅。从鲁迅到老舍,从沈从文到林语堂,当中国作家一次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时,  相似文献   

2.
周衍学  北风 《侨园》2012,(11):36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值得我们高兴和骄傲.中国作协发来的贺词赞道:"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希望中国作家继续勤奋笔耕,奉献更多精品力作,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对自己获奖,莫言并没有"忘乎所以",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突然"到来的惊喜.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5)
1988年莫言作品首次被译成英文,到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共跨时25年,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分析这个时期莫言作品英译本在海外传播的特点,可以细分出起始、初兴与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4.
张东亮 《侨园》2012,(11):12-13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引起世界关注。《红高粱》被拍成电影后让他名声大噪,《丰乳肥臀》和《蛙》等获无数大奖,更是被翻译成英、西、法、德多种文字风靡西方。但鲜为人知的是,莫言12岁就辍学回家放牛,妻子杜勤兰只读过小学二年级。他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坛巨匠的?和妻女之间又有着怎样令人惊叹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你幸福吗?”“我不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央视采访时莫言如是答。面对主持人的追问,莫言又说:“我现在压力很大。”工作、收入、房子、车子、成家立业、子女教育……一曲《压力山大》唱出无数人的心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感受到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尤为明显。此外,贪污腐败、分配不公、食品安全、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6.
《各界》2012,(11)
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颁奖词称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造猫画虎     
孙燕 《民主》2012,(11):52-52
2012年10月11日晚间传出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10月12日周五A股市场上便有了传媒娱乐板块走强,6只个股开盘一字涨停.一个新的题材“莫言板块”应运而生。A股也跟着兴奋.  相似文献   

8.
王璐宁 《侨园》2013,(2):17
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效应"一时间使国内外的出版行业迸发出巨大活力。事实证明,当今的出版文化产业在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日渐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9.
杭东 《各界》2012,(11)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10.
人生如戏,莫言本人从一个种红高梁的中国农民成为一个国际顶尖文学大奖的获奖者,本身就充满了带有喜剧色彩的戏剧性。当然,那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如把时间背景就放在莫言获奖前后短短的几天里(十天,或一个月),喜剧色彩更浓,戏剧冲突也会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1.
他的名字在我国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从未在我国出版过。10月8日,他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连北京外国文学研究圈中的许多人都感到茫然,不知他为何许人。 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马”,就是来自加勒比海上一个小岛的黑人诗人兼剧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 瑞典文学院在决定授与这位加勒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时说,他“以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象力,创作了光辉的诗作”。加勒比地区的生活经历、英语文化的影响和非洲的血缘关系,这诸多丰富而复杂的因素是他“极富成果的创作的灵感之源”。 沃尔科特于1930年生于英国前殖民地圣卢西亚的首府卡斯特里。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本地人,两人都热爱戏剧。在小沃尔科特和孪生兄弟罗德里克刚一周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身后留下一个摆满各种  相似文献   

12.
农夫 《侨园》2013,(1):29
提起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泰戈尔是上世纪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齐名,被誉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相似文献   

13.
柴玉洁 《学理论》2009,(9):129-131
莫言的作品在历史背景下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过往,它能深入到我们选择性遗忘的历史图景让我们在其作品的死亡意识和生殖崇拜下去解读莫言及其作品的生命意识,他以鲜明的色彩,大胆的叙述去体悟大地民间的生命强力,莫言代大地立言,去为失去话语权的人们唱响生命的悲歌。  相似文献   

14.
达明 《党政论坛》2013,(20):15-15
马悦然先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孤独     
倩倩 《侨园》2013,(5):66-66
<正>莫言的成长伴随着孤独,但也正是这孤独成就了莫言。因为文革,莫言小学五年级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了。但当时他太小又不能当劳动力,于是就被村里派去放牛。他和他的牛一起,看蓝天白云,听鸟虫鸣叫,但其实并没有那样美——他觉得非常孤独。在这孤独的笼罩之下,莫言学会了享受孤独,他以读书和与动物说话来打发这孤独的时光,在这期间他读完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无书可读肘甚至读《新华字典》。这一段孤独的成长经历既让莫言受到文学启蒙,又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莫言从小就是个很爱说话的孩子,没有人说话就跟牛说话,后来他甚至觉得牛好像也能听懂他的话。他因此非常了解动物,所以他的小说里面写了很多动物,甚至通过它们的眼睛来看世  相似文献   

16.
林丽  谭文华 《学理论》2009,(17):190-191
复调是莫言小说的一种重要叙事模式,他的很多小说打破固有的单一的表现方式,采用开放性的结构,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通过主人公的“诉说”揭示主题,而创作主体在背后发出自己的声音,构成“多声部”。  相似文献   

17.
凭借《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在其作品中多次描写"头发"这一细节,真实折射了特定时代底层民众的政治意识,从而凸显社会转型期的大众心理。她借助文学形象,从信息传播角度,深入探究造成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因素,进而强调了长期开放、交流与观念更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杰出的文学成就,在海峡两岸仍至世界文化舞台久负盛名,他曾四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之一,但最终未能获此殊荣。第一次在1944年,提名人是赛珍珠,赛珍珠以她对林语堂的了解和友谊,凭藉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身份,向瑞典文学院推荐。在选拔过程中,林语堂被淘汰。根据规定,只有各国文学院博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一概不予接受。林语堂旅居海外,自从他与赛珍珠绝交后,这件事便再无人提起。直到1972年,才由国际笔会台湾分会重新…  相似文献   

19.
《大地》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一部力作,为此,她先后获得“普立兹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日本间谍却盗用这部名作策划了一个轰炸重庆的阴谋。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重庆便经常遭受日机多架次的轮番轰炸,损失极其惨重。可令人费解的是密布在重庆四周的高炮部队。却没有击落过一架敌机。于是,国民党政府聘请破译专家、美国密码之父赫伯特·亚德利来华传授无线电密讯破译技术。亚德利经艰苦努力,终于查出了日、汪间谍“独臂大盗”。他发现“独臂大盗”使用的密码是“无限不重复式”,即使用过的密码决不再用。并得出结论,这…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领域,中国为什么尚未诞生诺贝尔奖?这不仅是对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拷问,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考验。诺贝尔奖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成就的权威奖项。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世界第一的国家,我国至今在这一奖项上几乎仍是空白。到目前为止有9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7位是美籍华人,1位是法籍华人,我国仅有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必须承认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确实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和科研评价的标杆。而我国当今科技发展看起来如火如炽,但在这一奖项上却继续保持空白,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科研体系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