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首先应该是对人与自然本身的认识。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这一点边古人都知道,如荀子就宣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合而万物生”,现代科学更迸一步从生物送化的角度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进行了严密的科学论证。大自然母亲之于人类真可以说是功德元量。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时,就首先明确肯定: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更形象地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恩格斯,《自然辨征法…  相似文献   

2.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一个标识性成果,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性问题,而前提性问题的解决,是准确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要条件。这些前提性问题包括对“共同价值与共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真实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与抽象的‘类’”关系的理解。依据唯物史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而非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依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生产方式下人应有的群体性存在方式,“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不是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类,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类。正是这些前提性条件,决定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3.
浅析“批判的社会理论”与生产方式理论的对立赵巍,邢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自产生以来的全部历史,首先就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社会形态之所以一个比一个更高级、更复杂。其根本原因和根本标志,就在于它们有效的更发达的生产力和同这个生...  相似文献   

4.
论发展———兼论“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是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共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实践这一战略,我们有必要首先从哲...  相似文献   

5.
Siri是什么     
在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中,小男孩“大卫”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由于人类打开了他的“情感开关”,他懂得了如何去“爱”。然而,拥有“爱”的机器人无法被机器人和人类接受,  相似文献   

6.
凡是邪教,都有反人类反社会的特性。“法轮功”就是这样的一个邪教组织。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多次曲折和战乱,但是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着。这是被诸多科学发现所证明了的。而李洪志无耻地编造了一系列反科学的邪说,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以达到他欺骗“法轮功”修炼者的邪恶目的。第一,他制造“宇宙垃圾说”,从根本上否定人类社会。李洪志编造所谓的“神创说”和“原罪论”,胡说人原来是上帝用有灵性的泥土造的“天人”。“天人”本来生活在无比美妙的天上,由于他们有了“执…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人的全球化”,人是具有“全球性的”人,从人类个性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认识和剖析,可以看到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化语境下人类个性实现的基本要求出发,分析全球化语境下人类个性实现的个体向度和社会向度,牵引出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培育中国人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陈泽伟 《瞭望》2012,(44):12-1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被誉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眼睛”,谁拥有了这双“眼睛”,就能更准确地看清这个世界以及确定自己的位置,甚至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并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向全党提出新要求。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斗争形势,我们不仅要坚持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更要科学把握“善于斗争”的方法,围绕斗争实践,坚持重大原则、树立科学思维、确定合理方式、采取明智策略,力求取得最佳的斗争成效,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相似文献   

10.
勤勉 《瞭望》2005,(43)
江苏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如今更被誉为“电缆之都”、“电子之城”。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6位,2005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列全国县级市第三位。  相似文献   

11.
基托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布局,“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对历史发展歧途“亡羊补牢”的急迫之举,也是能动地实现人类福祉的必要之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奠基的、明确人对自然之权责的可行之举。它必须坚持“统一性”,超越和克服形而上学“自然-人类”的分离观念;必须坚持“历史性”,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脉络中摸索生态文明线索、创造生态文明教育契机;必须坚持“建设性”,在完善既有生态保障制度和法律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为了贯彻这些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从知识、实践与育人三个基本面向入手,在知识中涵化、在实践中认同,最终回归“育人”本质,帮助大众成长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的“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12.
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概况(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以前苏联哲学家ю.А.什科连科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 什科连科在《哲学·生态学·宇航学》(1983)一书中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是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是现代社会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古代和中世纪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是惟一的,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理论遭到了彻底否定。然而,我们不应当在世界观上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新唯物主义立脚点”问题事实上指涉的是马克思哲学“切中何种现实”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研究马克思哲学所应该回答的前提性问题。从马克思经典文本所呈现出的内容来看,“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既不是与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的共产主义,也不是政治立场层面的无产阶级以及被抽象理解的“实践”范畴。具体来说,“新唯物主义立脚点”中的“人类社会”即“人的社会性存在所构成的共同体”;“社会化的人”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相互联系的人”。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所能提炼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的关系性存在”或者说“人的社会性存在”。所以,“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以人的关系性存在为前提的历史性、总体性的“社会存在”。并且,马克思关注的还不是一般意义而言的社会存在,而是在“经验性社会存在”基础上“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为主要入口,探讨“空间的生产”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贡献不仅在于从政治哲学视角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经济矛盾,把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空间生产”的价值批判;更在于其坚持了解放政治的宏大目标——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变迁的空间路径,寻求重新定位“乌托邦想象”的可能性。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我们寻求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出场路径”提供了一种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伊朗缘何提出与美国人民对话●本刊特约记者荣松德黑兰专电伊朗总统哈塔米去年底表示,他希望同“伟大的美国人民”进行对话。哈塔米说,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更需要进行对话,以消除分歧,增进理解。哈塔米的讲话立即在华盛顿引起了积极反响,美国总统克林顿对哈...  相似文献   

16.
伊立红  赵鑫 《求知》2003,(9):32-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当代国内外各种情况发生深刻而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更深刻认识、把握、运用和发展的新高度,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冲突或危机无处不在,“危机”和“危机.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1世纪,人类正处于经济和政渝一体化步向全球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文明间冲突使危机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必然产物。“9.11”、“非典”和“汶川地震”等事件给世界各国领导人带来了深刻的反思,从政府到企业乃至个人,都应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危机。  相似文献   

18.
王兰凤 《学理论》2008,(5):30-31
人生价值观,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自有人类的文明史以来,人类社会曾流行过,奉行过多种人生价值观,然而,这种人生价值观,说到底都是关于“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观念,即关于人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人生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和生命观基础上随时调整人生方向的“罗盘”和“指南针”,不同的价值观成就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1,(1):1-F0002
深圳市委党校盐田分校位于盐田区梧桐路1008号,依山傍海,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厚,有“花园式学校”美称,是深圳市“绿色机关”、“行业最佳卫生标兵”。  相似文献   

20.
天道酬敬     
业精于勤,然“勤”的本源是什么呢?近日,在读《千古一帝康熙》时,得知康熙对“五知”(知敬、知勤、知止、知慎、知学)一以贯之,其中首知是“知敬”,之后豁然开朗,本人认为“勤”的本源是“敬”。进一步理解“敬”是知、“勤”是行。敬是发自内心的思想,勤是具体的外在表现,但不全来自敬之思想的支配,知行合一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知”应在第一位,也即敬字当先,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能够指导人格修养的形成。但当“知”之后,“行”更重要,因“行”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