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确对待”是进行说服教育时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说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在个人的名利待遇等方面能否做到正确对待,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认识水平,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然而,凡事有度,“正确对待”这个词如果用得过多过滥,不仅会失去教育意义,还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具体来说要注意三戒:一戒让人“正确对待” 的事不合理、不正确;二戒以“正确对待” 回避矛盾、推卸责任;三戒亏待那些能够“正确对待”的人。在把握好这三点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正确对待”问题,提高思想认…  相似文献   

2.
“形象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可以从人生有“三戒”、树立良好的管理形象以及“三贵之道”与礼仪文明诸方面,系统阐述儒家“德性”智慧与塑造企业家“形象管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时有春夏秋冬,人有幼青壮老。青年,乃人生从少年到成年的一个过渡阶段。人生的青年时期,在我国古代尚无明确的划分。最早的年龄分期可见于孔夫子。“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代》)这是按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将人生分为少、壮、老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入逍遥之境     
《党政论坛》2008,(14):57-57
逍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逍遥之境是什么样?庄子是这样描写的:逍遥之境,至广至大,超越无限,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逍遥之境内外兼忘,物我合二,不知有生,不知有死,超凡脱俗,游心于无穷。逍遥之境悠闲而自得,恬然而自适,泰山不为大,芥子不为小:四时不为久,瞬时不为暂;軎罄由己,进退自如。  相似文献   

5.
人生三论     
《党政论坛》2011,(24):14-14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人生三和: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人生三件事不能等:孝老.行善,健身;学说三句话:算了!不要紧!  相似文献   

6.
没正形     
蒋子龙 《党政论坛》2012,(16):35-35
“没正形”这三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十人九歪”,有话不好好说,以“雷人”为有才;不会规规矩矩做人,以搞笑、搞怪为有趣;视生活为小品,游戏人生。孩子没正形,肯定跟他们的“三个老师”有关:父母、学校、社会,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媒体报道的:“请客送礼,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就得给老师送礼,上学后要当班干部需打点的人就更多了……难怪有家长向一实验小学的校长请教到底什么是教育?这位国家特级教师脱口而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像正经话吗?可你不能说这不是实话。  相似文献   

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五十周年张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战国策·赵策》上的话。《汉书·贾谊传》上,也有同样意思的话:“前车覆,后车戒”,这都是说,必须把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用来做为以后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8.
蕴涵 《学理论》2008,(17):87-87
读书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怡情益德。古言道:“不读圣人书,难有圣人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浩然正气的先进人物传记,激励着我,充实自己的人生;读书使我心地思善、为善,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民主》2006,(4):48-48
平素爱读闲书,爱辑格言,每遇精彩隽永之语,必赏之记之,把玩再三。近读《论语》,辑得“三戒”,读《汤显祖传》,辑得“四香”,读《明斋小识》,辑得“五硬”,都是讲人生心得,却又角度不同,联缀一起,可取互补之功。  相似文献   

10.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二十年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解放思想”的威力。但目前,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一些领导干部打着“解放思想”的旗号,为所欲为,篡改。肢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公款供己挥霍有之;制定土政策,横行乡里有之;造假走私,搞地方保护主义有之。其实,解放思想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任何事。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围绕“三个有利于”,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宪法和法律为准绳。的确,在建…  相似文献   

11.
《各界》2012,(12):F0002-F0002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2.
知足知不足     
平白 《瞭望》1999,(33)
题目的两句话,倒个过儿,分两章,先说第二句,再说第一句。(一)知不足知不足,是所有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的人的最可宝贵的品格。“盛德若不足”。人生追求,道德修养,总有不足,永无止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索取无限的知识,生命显得那么短暂。所以契河夫认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叶于陶先个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他解释:“在任何情况下,对人生总抱着决不厌世的态度;而对自己的工作总感到不满意——永不厌足。”未厌,对人生充…  相似文献   

13.
一位市委领导在某乡检查工作时,问这个乡的党委书记,乡里有多少人,上年人均收入有多少,全乡有多少个党支部、多少名党员,在乡里工作多年的党委书记竟张口结舌,答不出实数。 由这位糊涂的乡党委书记,笔者想起了一则笑话:古时候有个叫笼统哥的人,生于浑沌国含糊省糊涂县囫囵村。一次,笼统哥来到京都,谈话间,有人问他:“多大年纪?”,答说:“几十岁了”;“有几个儿子?”答说:“好几个”;“一个月赚多少钱?”答说:“不多”;“一顿吃多少饭?”“答说:“不少”;“贵国离这里多远?”答说:“很远很远”。 笑话当然是夸张…  相似文献   

14.
文正 《学理论》2008,(13):85-85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  相似文献   

15.
蔡志军 《学理论》2023,(3):36-39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智慧尤为典型地体现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人格上。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特质包括:中庸之道、忠恕之理、慎独之境、素位之规、重义之选。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态智慧主要体现为:反求诸己,平和自知;安贫乐道,自强不息;中道而行,和而不同;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心态智慧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人与人和气共赢的智慧;人与自身和悦共处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也要治治“骗官”江苏茆永茂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除了买官跑官外,还有一种叫骗官,即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组织上的信任,从而达到升官之目的。骗官之术主要有三:一是夸大政绩。。如虚报产值、利税,瞒报出生人口;把欠收报增收以及把计划说成现实、芝麻说成西瓜等等。结...  相似文献   

17.
说“镜子”     
镜子,相传为黄帝所造。《轩辕内经》云:“帝会王母子王屋山,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此镜之始也。”古人造镜,用途大致有三:一是装饰之用;二是穿戴梳洗之用;三是避邪之用。古人视镜为一种灵物,有助长正气,驱散邪气,保护身家平安的功能。葛洪在《抱朴子》中云:“万物之老者,其精能托人形惑人,唯不能易镜中之形,故道士入山,以明镜径九寸以上者背之,则邪魁不敢近,自见其形,必反却走转。镜对之视,有踵者山神,无踵者老魅也。”古代医学,对镜的神秘功能也极为推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镜的解释为:“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  相似文献   

18.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19.
王惠民 《学理论》2008,(17):88-90
中国有句古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意思是说人不能像草木一样,无情又无意。但这在今天看来,似应乎须给予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涵义。它应当是,人生有亲情,草木有真意。“人为灵之长。”尤其是在与天地之间沟通的人类的精灵诗人的眸子中,是最善于用天籁之音来传达草木的所思所想和爱恋情缘的。“因为在诗人眼里,  相似文献   

20.
陆忠荣 《党政论坛》2010,(17):50-50
一、在读书中激发志气 古浯云:“夫志,气之帅也”、“人生如屋,志气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用朴素而又充满哲思的诗言,点亮我们信仰的灯塔、引领我们阔步前行。党员干部应当在仔细研读中吸收精华、开阔胸襟、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