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现代社会中,信任是不以感情为基础而以理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人们之间的信任将主要依靠合约及公平的制度来取得。  相似文献   

2.
章宁 《党政论坛》2010,(6):20-20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于2009年9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和西安7个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3.
传媒对大学生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合肥市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媒体与大学生的信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印刷媒体的总体性使用对他们的政治信任有积极的影响,但网络媒体的总体性使用对他们的社会和政治信任的影响却是消极的。多年来,中国传媒研究者有关媒体政治、社会效果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媒体宣传动员效果和宣传回飞镖效应的争论,但本研究的发现既不完全支持前者。也不完全支持后者,我们还对相关的发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时下,爱管“闲事”的国人越来越少了,热衷于“看热闹”、“看白戏”的人却越来越多了。看别人不慎失足落水的惨烈、看歹徒光天化目之下的行窃、看轻身跳楼的男女、看老人孕妇不慎跌倒、看瘦弱的女子被人当街强暴……凡此“热闹场面”、“白戏种种”,皆在可看之列,并能迅速集聚一大批围观者来。  相似文献   

5.
企业诚信是产品信任的保障,产品信任是社会信任的基石,完善企业诚信机制、打造产品信任体系是构建社会信任的最基础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信任最直接、最实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可将政治信任划分为传统、过渡和现代三种模式。政治权能结构和制度化水平决定了传统与现代政治信任的根本分野为信任结构中人格信任与制度信任的权重。传统人格信任向现代制度信任演进的基本逻辑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政治逻辑的形成和国家制度成长;演进的基本轨迹为:人格信任日益消解,制度信任逐步成长,并最终实现人格信任的制度化。这在根本上是凭借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化不信任体系建设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提高政治预期、降低政治风险两种机理。搞清楚政治信任模式的分野与演进逻辑,对中国转型社会政治信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如同对人类历史有不同的划分一样,信任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也有不同的判断。习俗型信任和契约型信任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两种信任形态。现代社会需要的则是协商合作型信任。在协商合作型信任的基本框架下,主客体互信是前提,理性协商是基础,倡导合作是灵魂。这种信任形态具有显见的时代价值。它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能降低社会治理的运行成本,激发社会成员的互惠意识。因而,是一种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信任形态。  相似文献   

8.
论信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信任度较低,社会资本匮乏,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缓慢,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消除信任危机,建立高强度社会信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关于中国社会政治信任水平或高或低的简单判断,都会失之偏颇而难于形成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会造成严重政治后果。根据政治信任理论和民众的政治不信任表达,可以形成政治信任现状的基本判断:政治信任在类型学上属于转型形态;政治信任水平呈现为高低共存的非均衡格局;政治信任流失呈强化趋势,不信任压力增强;政治不信任表达形式日益多样化;政治不信任总体具有可协调性,处于可控范围。同时,政治信任缺损还隐含着不少风险,可能导致政治信任的整体性坍塌,造成公共政策的阻梗等。  相似文献   

10.
董春宇 《学理论》2013,(33):34-35
在社会学领域中信任概念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并且已形成基本共识的一种理论观念。但在政治学领域中对信任概念的认识与讨论仅在近年来开始有所涉猎,在政治学视域下的信任概念呈多元化发展,从多元关系角度可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社会信任、政府信任与制度信任。这四种信任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相关性,共同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和谐与政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2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刊发评论文章说,中国社会对超自然力有着相当顽固的着迷甚至崇拜,这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不断侵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好的医术应当是“神医”,最好的养生是“返老还童”。尽管乍一听这些都是胡扯,但像张悟本、李一这样的人就是借助这种非理性诉求,在中国社会声名鹊起的。  相似文献   

12.
制度化不信任:内涵、理论原型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化不信任是内化了不信任的政治原则和政制形式,包括现代民主体系中的合法性原则、定期选举与公职任期制、分权制衡、多数原则与集体决策、问责政治、传媒自主和公开透明等。权力的工具性和人性的幽暗意识是制度化不信任的理论原型。制度化不信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保障公民权利、建构优良秩序、创设合理程序等促生现代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3.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信任理论认为,信任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化进步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信任文化的生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通过对广西调研资料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地位评价对信任文化的生成有比较重要的影响,积极的社会地位评价有利于信任文化的生成,消极的社会地位评价影响信任文化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学理论》2013,(11):61-62,93
转型期,我国传统以血缘和地缘为表征的熟人社会所建立的"人格信任"日渐瓦解,随之而来的陌生人社会,需要依靠"制度信任"来保障承诺的实现,而在我国,"产权虚置"为根源引发制度信任的失效,同时宗教信仰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信任的瓦解。要重建社会的信任,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硬性"的制度设计,也即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从"软性"的信仰上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5.
夏葫 《党政论坛》2011,(8):42-43
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中国人的生活形态亦出现了新样式、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如果现在执政者还不能从改写不合理、不公平社会规则的高度来审视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来反省官民之间的矛盾,仅仅依靠所谓的"意识形态式"的旧思维和旧方法来解决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17.
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团结的道德基石、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好 《学理论》2013,(11):29-30,44
自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关系在起伏动荡中不断向前发展,两国关系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经过后冷战时期的大起大落,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逐渐趋于稳定。然而,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背后依然有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追根溯源,中美之间主要问题和矛盾产生的症结在于两国之间的不信任。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如下:加强对话,减少误判;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匿名评审、年龄界限和一刀切三种现象看似毫不相关,但是其内涵却存在着一种共性,即凭借一种貌似客观的技术、数字和理性规则来实行管理,希望以此来克服管理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非人格化管理,它产生于不信任文化的背景之上,相信技术而不相信个人的能动判断.这种管理模式落后于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社会进程,必须用一种信任管理模式来替代它,重构和谐、创造、能动的管理关系.信任管理以人为中心,强调负责任的个人对公共政策的主动执行;信任管理是充分授权的管理,并不是完全依赖技术的控制力来实现集权化从上到下的管制;信任管理也是开放的管理机制,吸收环境中的支持力和压力要素,与环境展开积极的互动.信任管理是和谐社会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积累社会资本,构筑一种高度信任的社会关系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经济"基础和精神基石。追究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其社会心理因素,是一段时期以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行政伦理、公共政策既缺乏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又缺失了对信任文化的营造,导致低水平的社会信任关系及社会资本积累不足,促使局部地区环境治理的社会合作机制坍塌,从而引致环境群体性事件。因此,有效推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主体合作治理,需要重建社会信任关系,推动信任文化的价值形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