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人们渐渐认识到企业家的重要性.当我们把改革家与企业家相比时,特别是当改革仍在进行中,改革路漫漫兮其修远矣时,改革家的重要性与稀缺显得尤为突出. 改革家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原因有二. 一是社会变革中改革家的作用明显.推进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有多种,有一般大众,有知识精英,也有政治家,而作为政治精英的改革家,在变动社会中,是大众力量的汇集点.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朝阳重型机器厂党委书记王亚忱,是位改革家,被人称为“‘激励型’的企业管理家”。本文介绍这位企业家的作为,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3.
迟福林 《求知》2005,(8):14-16
改革实践证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企业家,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企业家。为此,要加快企业家制度建设,努力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经过放权让利和建立委托代理制度的改革,深圳国有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的高层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大部分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这些经营者已是某种程度上的“风险承担者”。进一步的改革碰到了两难选择的问题,即企业家创新和规范化管理有矛盾,产权清晰与长期激励有矛盾。一方面,要规范,要加强管理,控制内部人控制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企业家的事实上的剩余索取权得到合法化。否则,就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企业家没有创新的动力,加快非货币化消费的进程;二是企业家铤而走险,加快货币化财产的占有,…  相似文献   

5.
刘业进  朱海就 《理论视野》2011,(8):41-43,65
企业家精神受到系统性、制度性的抑制条件下,基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和非盈利性等标准来界定公共产品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神话。实践中通过"国计民生"、"公共产品"等概念和制度安排画地为牢的做法实际上阻碍了"公共产品"的有效生产。任何产品和服务唯有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行动的市场检验压力下,才能得到有效提供和生产。在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中,自由准入具有压倒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企业家如何摆脱“官本位”的影响郝桂琴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目前,我国不少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相对于改革总体来讲,企业改革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企业改革呼唤一批有胆有识,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而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呼唤着企业家阶层的出现,也呼唤着企业文化的创新。它给我们带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好契机,同时也促进着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机制的形成。(-)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和作用企业家是驾驭企业之舟的掌舵人,他最关心的当然是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然而,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总是透过企业的经济技术状况,紧紧地抓住“人与文化”这个根。正因为文化乃是领导行为、职工行为、企业行为的无声指令,是制约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家总是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自己的一项重…  相似文献   

8.
某地政府部门为体现对企业家的重视,将一政绩卓著的厂长提拔到某局当局长。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厂长在企业得心应手,管理有方,而到行政机关当局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指挥失当。那家原先蒸蒸日上的企业,也因换了厂长,生产经营一落千丈。企业家是一种管理专业人才,它的用武之地在市场,而不是官场。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能胜任厂长,并非就能当好局长。将熟悉企业运行方式、深谙市场三昧的企业家提拔到不熟悉的行政职务上,无疑是人才资源的误置。时下一些地方还乐于把“乌纱”当奖品奖给优秀企业家,症结就在于这些地方行…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集政治改革家和哲学家于一身,这一优势,使他立足于哲学思维的高度,从改革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和迫切性,以及与改革相适应的因时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完整的改革理论的体系。王安石以这一理论,支撑着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改革决心,系统地批判各种反对改革的言论。王安石对改革理论的建树,成为中国古代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梁兴英  王娟 《理论视野》2007,(11):46-48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充分认识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性,探索制约民营企业家素质提高的因素,从而采取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的有效措施已成为我国发展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知虞 《瞭望》1994,(35)
当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印刷术“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时,他实在是在恭维中国人的“恩典”,因为谁都知道,印刷术的故乡不在天国,而在中国.印刷术、造纸术、火药与罗盘的发明,究竟对世界文明的进展起了多大的作用,科学技术史家已有明确的结论,这里毋须赘言.但中国人对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改善民生,这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从高层领导到平民百姓都知道其重要性。当金融危机袭来时,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一样,遇到了难题,需要“转型”,那就是必须注重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企业家符铎十五年多的改革历程表明,没有企业制度的真正创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国有企业能不能彻底转换经营机制,能不能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纵横驰聘,取决于有没有一支现代企业家队伍。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征善战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相似文献   

14.
于德 《瞭望》1988,(15)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一个新栏目:《当代中国企业家》。这里刊登的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破浪前进,开拓出一番新事业的风云人物,称得上改革家、创业家的新人物。 曾有人说过,中国没有企业家。据说中国的企业大都是政府的附属车间,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是官员,既无自主经营权,又不承担经营风险,称不上是企业家。在过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现在情况变了。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大批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思想先进的企业经营者已经或者正在利用今天的大好时机,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竞争机制,独立自主地经营企业,承担经营风险,开拓事业领域,探索有效管理途径。他们或创办新企业,或承包、租赁老企业,或联合成为企业集团,出现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活跃局面。这些新崛起的企业家如今人数虽不算多,但他们代表了我国企业界的发展趋势,是搞活我国经济、深化改革、推进四化事业的开路先锋。 前年和去年,本刊曾开辟过《农民企业家》专栏,向读者介绍了一批有作为的农民企业家,受到读者欢迎和支持。现在看来不够了,读者切望知道包括各种经济成份的、各行各业的经营能人、科技实业界的强手;切望看到他们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破浪飞进的身影,他们出奇制胜的胆识和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企业家队伍的成长来推动。造就一支既有现代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又有革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是现阶段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对企业家素质及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企业家身份职业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将形成一个具有专门管理技能和独立利益的经营者阶层,这标志着经营者身份已经独立,演化为企业家阶层。企业家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他们的利益形成及损失,取决于企业经营效果,而不依赖于其它社会阶层。他们靠…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改革与造就企业家周景勤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是要把企业从传统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变政府经营为企业独立经营。改革的进程是赋予企业以经营自主权,并给以相应的制度安排。应当承认,通过十几年的改革,企业已经获得了不少自主权。但是国有企业的经营...  相似文献   

17.
机构改革──降低政府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任何企业家都不能忽略产品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一样,政府对自身规模的选择也要考虑由社会承担的这部分成本及其所能获得的社会收益。在当前我国财政能力有限、机构人员臃肿的情况下,如何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成本,并且将政府成本保持在恰当的限度内,是当前我国机构改革的重要问题。具有一定规模的政府在进行行政活动的过程中,都会消耗一定量的成本。通常认为,当这部分政府成本与所取得的社会收益达到适当的均衡点时,就可以确定当前政府处于合理的规模状态,政府成本的支出也将是适当的。假如政府偏离了这一合理的规模状态、出现过…  相似文献   

18.
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有敬业精神、相对稳定的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企业家队伍,是搞好国有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它关系到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寻求党建工作与经济的优化结合,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作用,关系到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既重要紧迫,又很复杂,需要认真研究。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或者说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家的标准和特征是什么?二是这些…  相似文献   

19.
论企业家队伍建设彭柏林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培养造就大批素质优良、能够胜任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重任的企业家,则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所在。一、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关...  相似文献   

20.
徐丽娜  尹岩松 《各界》2007,(4):112,118
马丁·路德是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