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锋 《党政论坛》2011,(17):25-27
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民主发展状况的天然尺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隋,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2.
在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愈益高涨,这是由世界民主化潮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及我国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在这一时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热情与冷漠同时并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上升趋势,各种社会组织正在成为有序政治参与的载体,政治性取向的参与日益成为主流。为进一步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康,必须树立公民意识,尊重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把握政治参与的限度,合理地规范和引导公民政治参与;促进信息公开,为公民创造政治参与的条件;创新执政方式,推动公民政治参与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制度化不够完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法治化、渐进化原则。在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旁听制度、立法制度、信访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侯福同  黄列 《团结》2008,(4):14-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新时期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谭德宇 《理论导刊》2008,3(4):28-30
在进行基于发展我国民主的公民政治参与推进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内涵和有序意蕴,必须立足于非均衡发展的现时国情,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的文化程度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认为,公民的文化程度对政治参与具有内源性作用。一是公民的文化程度影响公民的投票率、民主发展水平和民意代表的自身素质;二是公民的文化程度影响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平等性和直接性;三是公民的文化程度影响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7.
郭琰 《理论视野》2009,(5):47-49
公民政治参与是检验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内在原因及所存在的问题来观察当代中国政治。中国政治的逻辑已经发生巨大变革,但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党和国家所要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民主发展状况的天然尺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一、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梁纪毅 《党政论坛》2009,(15):30-32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与公民意识的概念界定 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亦称参与政治,是当代重要的政治现象,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参与的实质在于推进公民的公共参与,公共参与必须以公共理性为前提,而公共理性需要加以培养。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公民参与意识的高低,直接关涉民主化的程度;公民参与的理性水平,关系到民主的效能;法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培养公共理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参与是一种广泛的参与,这种参与权利是宪法赋予的,是体现公民权的重要方式。公民参与是实现公意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体现在公民参与渠道的多样化、扩大化。作为公民社会个体的公民直接参与并表达自身意见是未来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雅琴 《理论视野》2013,(11):43-47
【提要】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民主发展水平。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促进公民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体现现代国家行政的公共性。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是未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点,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4)
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完善公民参与是最优选择。在政府决策中,公民在其中是否发挥了有效作用,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民众的需求,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虽然我国在公民参与的领域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但是我国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怎样使政府决策达到科学化、民主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这里,从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和推进民主科技化——搭建公民参与的技术平台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制度,从而达到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徐振光 《民主》2005,(3):14-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步骤。  相似文献   

15.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基于政治控制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加大了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的步伐和力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需要从观念、技术、手段及制度等层面对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施以政治控制,以促进公民参与的有序化。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理论为分析解决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分析工具,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对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重要启示:要求我们从我国社会现实实际出发,增加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协商性.具体来说,政府要树立公民本位的价值理念,完善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制度化渠道,实现政府决策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提高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公民政治参与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格局。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整合发展、规范发展四个阶段之后,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公民一种全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实践中,网络战略相对滞后、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网络舆论引导不足、网络法治亟待加强等严重制约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提供网络政治参与战略保障;加强内容建设,掌握网络政治参与话语主导权;强化舆论引导,优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健全网络法治,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  相似文献   

18.
曹泽华 《求知》2008,(1):46-46
曹泽华在文章中提出:关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一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这种政治参与,第一要符合合法性.第二要符合有序性,第三要符合亲自性。这三条能在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维护执政党执政权威和执政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二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有程度性的。这个程度性要随着实际情况,特别是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提高而适度提高。过度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无序的公民政治参与会影响政治稳定,反而会损害人民权利的维护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表达。三是要明确“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与公民自我管理、自我制约相结合。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公民自我管理的素质环境。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懂得对自己的政治行为负责任。要懂得对自己政治参与程度能有自控的约束能力,要懂得自己的政治参与必须在国家提供的制度、法律做保障下进行。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与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征和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当前在参与政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一定领域和一定程度上的参与缺失 ,并形成了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制约。对此 ,我们要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进一步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 ,扩大我国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20.
刘宇彬 《学理论》2010,(1):44-44
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本文概括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