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右倾化背景。日本政治右倾化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摩擦;妄图成为军事大国四方面。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进行认真反省、清算;经济实力增强了日本的政治大国欲望,导致日本政治上的激进和右倾化现象。此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日本政治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自2012年底安倍内阁成立以来的种种举措,充分显示出日本政治正全面走向右倾化,如扩军修宪,图谋实现“正常国家”;否认侵略历史,侮辱受害国人民;重新修改教科书,掩盖历史真相;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公然挑战国际社会。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既有日本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也有美国的影响,它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危害中国主权;在中国周边构筑包围圈,威胁中国战略安全,严重危害了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必须对此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
日本安倍政府在"右倾化"的路上越走越远,2014年7月1日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一修改给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我国周边安全及中日关系带来很大影响,我国必须面对现实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7,(3):50-76
冷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从其国会的政党结构来看,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长期以来的"保革对立"结构不复存在,保守政党之间呈"保保竞争"态势,由右派政党独占政坛的局面已然显现。另一方面,自民党本身的右倾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党内几大派阀中,原先自由派集中的派阀(如"宏池会"、"平成研究会")逐渐式微,而右派集中的派阀(如"清和政策研究会")却日益强势,出现了右派长期执政的局面。在这样的政治大环境下,日本政界的亲台势力开始迅速抬头,实现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整合。首先,随着"55年体制"崩溃所带来的政党分化重组,政界的亲台势力从冷战时期仅存于自民党内部,扩散到朝野大多数党派之中。其次,随着日本政治右倾  相似文献   

5.
日本领导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日本传统宗教文化中“亡灵观”的继承,另一方面是明治维新后为建立统一国家意识形态和发展军国主义需要,而借助神道国教化大肆推崇对天皇的崇拜与效忠。靖国崇拜从其诞生之日便深深体现出其国家主义本质,这种国家主义经历了早期的天皇国家主义,后发展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对内反映着日本国内政治基础的右倾化,对外则表现了日本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日渐增长。冷战后至今,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又以“新国家主义”的形态对亚洲的国际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它怎样被日本侵占窃据之后,着重揭示近来日本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加以"国有化",是企图把其侵占窃据行为"合法化",变成法理占有,而它这么干,又是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政治的急剧右倾化分不开的。日本政治右倾化,其历史根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二战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庇护;其近因则是:日本沉沦在"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其主要表现则是: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政府1993年、1995年认罪和道歉的"河野"和"村山"谈话;修改和平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这反映了右倾化的核心是要翻二战的案,要改变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要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加之受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掣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2012年安倍晋三政府上台以来,日本政治思潮急剧右转,政治右倾化加剧。日本领导人公开否定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企图修改和平宪法,积极实施价值观外交,大力增强军事力量。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历史根源在于战后民主改革的不彻底性和美国的扶植,现实背景则是美国正在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日本政府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将加深,东亚一体化进程将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政要否认或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和行为频频登场亮相,日本政府的右倾化举动不断。与此同时,日本民众不仅缺乏对本国历史和政治现状的反思,而且厌华情绪也在同步增长。究其原因,日本大众媒介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包括将我国的历史教育歪曲为“反日教育”、为煽起民众的厌华情绪而刻意夸大报道某个事件或某个镜头等。此外,为当年的侵略战争翻案的书刊杂志充斥书店,右翼文人的奇谈怪论也全方位占领了舆论阵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大众媒体对日本政治现状的报道不管是从认识上还是从力度上都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1.
论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双方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双边经济关系在双方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通过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似可初步判定,目前的中日经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阶段,这一新阶段的主要标志包括:增长优势对比显现新态势,相互依存关系发生新变化,双边贸易发展形成新趋向,双边资金合作走向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美经贸摩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林 《外交评论》2006,(2):88-92
中美经贸关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经贸摩擦不断。究竟如何看待中美经贸摩擦无疑是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作者围绕着中美经贸摩擦与日美经贸摩擦是否相同、近几年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原因以及中美经贸摩擦是否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等问题阐述了个人观点。作者认为,中美经贸摩擦与日美经贸摩擦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要区别;近些年的中美经贸摩擦主要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引起的;中美经贸摩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相似文献   

13.
中英经贸关系历史久远,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中英双边经贸关系进入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是英国第十大商品进口国。中英两国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中英两国经济上明显的互补性及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顺利运行均为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目前中英双边经贸关系中还存在着双边贸易额占各自外贸总额的比例过小,英对华投资绝对金额不大等问题。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英平等互利的双边经贸关系必将会有新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亚各国经济存在着高度的互补性。东北亚合作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是,经济互补性不会自动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东北亚合作面临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六大障碍。其中,排除来自美国的障碍也与日本有关。本文最后分析了东北亚合作的希望在于解决5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的民族复兴;要合作共赢,不要危险的博弈;日本在中美间的作用,韩国在中日间的作用;正常国家要有健康的政治和正常的思维;中日关系的一项过渡性的选择:政经适度分离,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15.
中日邦交的恢复与日台“外交”关系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学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中日恢复邦交与日台“断交”的基本过程,指出日台“建交”是冷战初期意识形态斗争加剧、中日关系被严重扭曲以及朝鲜战争热战之形势下的产物,对于一向讲求实际的日本民族来说不会过于长久;中日邦交的实现,凝聚了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与魄力,给中日两国带来的不仅是历史恩怨得到化解,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国家行为的双方受益。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国成为东亚大国力量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在美、中、日三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平衡与中日两国的关系,其战略的嬗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制约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由均势战略转向优势战略不仅破坏了地区力量均势,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间在安全、历史等问题上的分歧。中日关系的趋冷将对东亚的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澳两国自1972年正式建交的40年以来,双边贸易连创新高,相互投资不断增长,在旅游、教育等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富有成效。中澳经贸关系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中澳双边经贸合作的规模来看,总量水平仍然不高,与两国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并不对称。由于中澳经贸合作有很大的互补性,双方合作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双方经贸合作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8.
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彪  杨恕 《外交评论》2007,8(6):26-32
日本—中亚关系于2004年开始取得积极的进展,以"中亚 日本"对话机制的确立为标志,表明日本的中亚战略开始形成。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与中亚关系是有着不同的原因的。由于有着良好的基础等原因,日本—中亚关系将会较顺利地发展。日本介入中亚事务,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中国需积极应对,但不能简单地把日本的中亚战略看作是遏制中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参照系又是中国现代化最大的破坏者,客观上还使中国现代化因素在地理上广为蔓延,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契机。从日本现代化模式和日本侵略行为对华影响两个方面,对1895-1945这5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日本对华的侵略和掠夺推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As historical feud,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and cooperation promoted European integr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while China and Japan has been unable to move towards reconciliation in depth. Sino-Japanese Reconciliation after WWⅡ was influenced by the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achieved preliminary but fluctuating reconciliatio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ent up and down, with old problems and new contradictions intertwined; China and Japan cannot reach profound reconciliation, which has profound impact on East Asian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