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深刻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甘肃省城镇化及农业转移人口现状入手,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在经济、政策、文化、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存在着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突出、科层治理体系碎片化以及治理主体单一化等问题。以协同集成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应进一步健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多主体资源整合的效率机制、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并建立协同集成效果的绩效评估机制,聚“分力”为“合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律政策对于包括城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发展进程始终具有主导性作用,现行土地、户籍、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中一部分内容存在阻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作用,必须消除这些法律政策桎梏,为下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开空间。  相似文献   

4.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也是牵动农民、市民、企业和政府各类各方利益格局的重大问题;它既会给各类利益主体带来利益增进效应,也会引发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效应。只有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由此产生的利益效应,以利益最大公约数构建一系列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才能更加积极稳妥、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战略途径。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类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而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使其真正融入城市,事关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品质,其影响力和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角度,探究城镇化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按照中央和四川省委的要求和部署,立足近年来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吸纳规模较大的发展实际,成都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文建立了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分析框架,通过详细的图表阐释了新世纪以来成都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总结与展望,分析了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物质、权利、人力和社会等资本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初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思路,并从着力"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本困境"和"扩大城镇空间容量"两大问题入手,提出了成都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倾向不一,大多数愿意市民化,但也有部分人热情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有三大障碍。一是素质技能低下,就业选择空间有限;二是收入相对较低,购买不起商品住房;三是制度改革滞后,城市公共服务缺失。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贵州农业转移人口个人资产的极度贫乏,是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实现市民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资产建设既是克服这一障碍的基础,又有利于贵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鉴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资产建设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资产建设制度的总体战略框架和贵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11.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对比中英农民市民化可以发现,工业化是农民市民化产生的基本前提,发展的农业经济和接纳性的城市制度是农民市民化实现的主要条件,但限制性制度的存在则极大约束了农民市民化的进度。对此,基于我国国情,均衡地进行工业化建设、鼓励乡村工业的发展,并积极地放松制度性约束,是保证我国农民市民化稳步实现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众多失地农民在征地后,很难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生活困难、心理迷乱、无所事事等困境。成都市失地农民市民化建设,有助于减少征地矛盾,能充分利用失地农民的人力和财产资源,有利于提高成都城市化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化,成都市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失地农民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应构建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自我发展的平台,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让被征地农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  相似文献   

13.
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 ,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 ,加强社会稳定 ,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三衣”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而“三农”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市民化问题。由于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民市民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在其市民化的道路中遭遇制度问题、政策问题以及意愿与能力问题。其问题的最终消解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制度改革创新,降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中的角色举足轻重,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高质量实现。土地承载着物质保障和情感依附功能,是农业转移人口留置于农村最重要的资源。生计资本是生计活动的基础,是在城镇稳定居住的决策基础,也是农地政策对农村家庭禀赋提升的结果。因此,农地政策作为生计系统的外部因子对于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可能隐含着"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市民化意愿"这一因果链条。本文采用11个省份开展的"全国百村农业转移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现状及市民化意愿选择之间的关系,探索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影响市民化的具体路径,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农业转移人口对农地政策回应程度较高,农地流转参与经历对于市民化选择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具有定居城镇的意愿,自然资本发挥推力作用,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拉力作用显著。(3)在农地政策回应、生计资本与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上,农地政策回应通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市民化产生正面影响。研究的可能性贡献在于证明了政策回应、生计资本和市民化之间的因果链条;强调了农地政策在推行过程中要及时关注政策执行细节及反馈,适当的政策引导将保障低生计资本群体的发展权利,促进高生计资本群体的城镇生活取向;提出农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住房政策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契合,以更好地弥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不想"和"不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目前农民市民化的进展状况 ,要积极排除农民市民化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体制障碍、信息障碍 ,让进城农民在就业、权利保障、福利待遇、子女上学以及其他方面与市民享有平等待遇。为此必须克服农民变市民的种种认识误区 ,从城乡统一的立场出发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 ,逐步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把“公民”人为地分成了“农民”和“市民”两部分,这种做法严重地阻碍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及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对农民进行市民化改造,在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实施“三步走”的解决思路,并根据每一阶段的不同特点从原则、理念和制度完善进行不同的法律设计,从而为农民市民化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发展 ,是我们党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新的思路和方针。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转移农民 ,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 ,加强社会稳定 ,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把握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实现路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动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快速现代化伴随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那就是农民的被动市民化。从发展速度角度看,农民被动市民化主要是三种变迁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合称"三重速度叠加",具体而言就是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加速度、赶超型现代化的政策加速度与工业化内置的机器加速度叠加而成的。农民被动市民化是中国赶超型现代化巨大成就所支付的发展成本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农民市民化的成功转变。农民市民化之于全面小康而言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取向 ;是维系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是发展先进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