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若干阶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陈独秀、李大钊“相约建党”的全过程,认为可以分为酝酿、发动和创建三个时期。陈独秀和李大钊由相识到相约建党,经历了革命斗争的实践锻炼和考验,从而产生相约建党的共识,这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酝酿时期。在发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按照共同约定,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发动进步力量,团结先进分子,聚集革命力量,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创建时期是指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努力下,党的全国统一组织得以建立,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最后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史上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之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南陈北李"之并称,彰显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两人的姓前之所以冠之以"南"和"北",并非单指陈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而主要是指建党时期陈独秀在上海、广东,而李大钊在北京,从事一项共同的伟大事业:两人一南一北,交流往来,研究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名称、纲领、组织筹备等问题,最终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博览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一个重要过程。陈独秀、李大钊最初相识的时候,思想并不一致,他们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心灵逐渐沟通,实现了由相识到思想上的相知、以至于相同,最后达到了相约建党的共识。陈独秀、李大钊经过新文化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的战斗经历,结成了伟大的革命友谊,他们共同感到有必要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约定分别在南北方,发动进步力量,聚集先进分子,最终达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发动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20年2月李…  相似文献   

4.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直是中国党史学界公认的推动建党的重要酝酿和准备工作之一。但陈独秀、李大钊是否在赴天津途中酝酿建党,推动南陈北李建党的第一位苏俄使者是谁,陈独秀在上海是怎样推动中共发起组成立的?笔者通过考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享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美誉。他们对中国是否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不约而同地作出了肯定地回答,对政党的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等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们的建党思想不仅对党的成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党的建设也不乏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中共各地的早期组织,则是由陈独秀、李大钊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发起并先后建立的,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在党史著述和报刊宣传中,多数人认为在上海成立的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就叫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1920年底或1921年初,李大钊在北京护送陈独秀脱险,在赴天津的途中,二人策划组建中国共产党之事,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是党的初创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以及史学工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他和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世所称誉。关于陈独秀建党的史实,无数著作都有所论述,但陈独秀创建党的整个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思想轨迹,却鲜为人知。陈独秀曾经先尝试筹建社会主义者同盟,作为酝酿政党的先声,然后组织社会共产党,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不久,又很快地将社会共产党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可称之为陈独秀建党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各地的早期组织,则是由陈独秀、李大钊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发起并先后建立的,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在党史著述和报刊宣传中,多数人认为在上海成立的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就叫共产党.其实,刚成立时的中国共产党叫作社会党,随后才改称共产党的.当时,欧洲社会主义政党的名称多为社会党或工党.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他们一南(上海)一北(北京),在党史上被称为"南陈北李".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就是陈独秀于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的,陈独秀还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上海遂成为当时全国筹备建党的活动中心,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实际上起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组的作用.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全部,从而导致对GDP的崇拜和迷信。但经济繁荣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稳定。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和其他社会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医疗改革重在解决“贵”和“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中、西九个省市,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所闻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医疗问题,真正是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病不敢进医院."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我们也遇到一位曾任厂长和工会主席的老共产党员,床下藏着一瓶滴滴畏.他说:"怕的是医疗费过高,不能把沉重的负担压给下一代!"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使GDP翻了三番的今天,看病问题却使得近90%的百姓为之却步和担忧,感到无奈和艰难?  相似文献   

14.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公平”--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一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应该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公平,不存在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存在的只是具体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平标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我们的公平观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再论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和应采取的重大措施,需要在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中以准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为前提.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转变"的等式说明,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方式需以深化领悟经济增长方式为逻辑起点.尽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心还在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但它却是基于解决改革实践中的重大新问题,在尊重经济发展研究的逻辑演进基础上,注重从拓展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内涵体系入手,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递进与理论创新的思路,既符合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规范,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对权力的监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重要问题,也是执政党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点应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对“一把手”监督问题的提出2005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则进一步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实施纲要》和《党内监督条例》都把领导…  相似文献   

18.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世纪党性教育的对策和思考必须加强党性教育,发挥党校教育在干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办好银行是一个经济目标 ,也是一个政治目标 ,有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内涵 ,意义重大而深远。“三个代表”思想体现到银行 ,就是办好银行 ,支持经济 ;就要与时俱进 ;就要破除“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