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明的距离     
最近在瑞士的一次经历使我终身难忘:那天早上,我在经过一条空寂的马路时,见绿灯亮起,便信步往马路对面走去。不料,右侧有位老人指着他脚下的横道线对我说:“here,here(这里,这里)。”  相似文献   

2.
为人当豁达     
汪强 《党政论坛》2011,(12):18-19
一日,老同志相聚。同桌的一位,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熟悉,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子里只会停留三分钟。”  相似文献   

3.
为人当豁达     
一日,老同志相聚。同桌的一位,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熟悉,95岁高龄却十分硬朗。我问:“何以高寿?”老人呵呵一笑,回答:“气愤和烦恼的事,在我脑子里只会停留三分钟。”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有一篇小小说,写一位小青年第一次去女友家作客,未来的岳丈大人与未来的乘龙快婿有一段极精彩的对话:“您祖籍哪里?”“四川成都。”我有些结巴,这位未来的丈人大概学问很深。“青春几何?”老人笑咪咪地望着我问道。“这……嗯……”我的大脑短路了,我  相似文献   

5.
梅寒 《各界》2011,(5):90-91
2000年7月的一天,河南郑州某医院,一位已经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把自己的4个孩子叫到病床前,挣扎着给他们做最后的交代:“你妈累了一辈子,爸爸要走了,你妈我可就交给你们了。我走之后,你们要把老娘保护起来,不要叫她生气,不要叫她受罪,这就算你们疼爸爸了……”病床边,头发已经花白的常香玉轻轻摩挲着老伴那双瘦弱的手,泣不成声:“你为我操了大半辈子的心,都成这样了,你还操我的心……”  相似文献   

6.
范海涛 《党政论坛》2013,(24):54-54
纽约布鲁克林八大道附近有一家著名的火锅馆,火锅实行套餐制——17美元不限量。美味新鲜的食材加上并不昂贵的价钱,让餐馆每天都人满为患。而餐馆的老板娘Jennifer在美国做餐饮业也已经有10年之久。“纽约有可能有地沟油吗?”我问。餐馆经营者Jennifer笑了,“你问我纽约市怎么管理废旧的食用油吗?这可以写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7.
晓秋 《党政论坛》2009,(6):46-47
“一”虽是个普通的数字,却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一”而始,关注自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健康的人格精神。 有位长寿老人说:“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饮茶的好处人所皆知,《茶经》上说:“宁可终生不饮酒,不可三餐无饮茶。”  相似文献   

8.
孟悦 《民主》2023,(5):41-44
<正>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这是一件由帆布制成的斜挎书包。书包的底色是军绿色,正面用黑色布条缝制着五个醒目的大字——“打回老家去”。书包长26厘米、宽34厘米,包盖的边上缝有两条黑色布条装饰,书包背带可以调节长短。就是这件看似普通平常的小小的帆布书包,饱含着一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拳拳爱国心。这件书包是由东北民进创始人、著名教育家车向忱在抗战期间为他的儿子亲手缝制的。历经几十载,1998年由车向忱之子车树实将它捐赠给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扩建办公室。时至今日,每当人们看到这件文物,依然能够从这个书包上感受到车向忱忠贞的爱国信念和坚定的抗战决心。  相似文献   

9.
传话三筛     
北哲 《党政论坛》2012,(2):37-37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  相似文献   

10.
(一)当政工干部决二十年了,总的一个感觉:很累。认为我没有本事的人,有,但不多。自己曾被评为局标兵、局级拔尖人才;省煤炭行业劳模、优秀知识分子;在各级以上报刊发表数十篇论文,一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体会文章,还作过人家的教材,给人家讲过课。认为我有权势的人,可能有,但很少。企业的宣传部长不同于地方的宣传部长。记得一次为订阅报刊的事宜,地方宣传部门的一位同志听说我作不了主,生气地质问:“那你这宣传部长管什么?”我告诉他:“我这宣传部长什么都管,就是什么都拍不了板。”没本事,没权势,我自己这样认定自…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09,(2):63-64
《南方周末》1月15日发表评论员史哲的文章指出,中国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一次颁给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是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83岁;一位是化学家徐光宪,88岁。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14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9人,70—80岁之间的4人,低于70岁的仅1人,这使得当初为激励中国科学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重大成果而设立的奖项,变成了对科学家奋斗一生的背书,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团结     
安替 《党政论坛》2013,(6):12-12
李瑞环一次访问香港,一位记者问:“您刚才在讲话中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这是不是指香港;人不够团结?”李瑞环答:“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听到这一回答,许多记者禁不住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13.
举手是一个简单而司空见惯的动作。然而,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李秀娟女士某次应邀给某系统处级领导干部上课时做的“举手”游戏,却给人以无尽的启迪。李教授说:“现在请大家做个游戏,游戏需要6个人,想参加的请举手!”将近一分钟的停顿,才有了第一个举手者,在李教授的再三催问下,6位参加者方陆续产生,前后用了三分多钟。正当“学员们”期待着下面的“游戏”时,李教授却说:“好了!我的游戏做完了!”在学员们惊叹之余,李教授逐个询问了不举手者的原由,大致有:“我已做过了前面的游戏”(因李教授善于用游戏的方式授课)、“想把…  相似文献   

14.
有一位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这句话令人们警醒。 1955年全军授衔时,许光达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请求由大将降为上将。毛主席赞扬说:“这是一面镜子,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钱学森对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晚年,钱学森又把两笔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钱老说:“我姓钱,但不爱钱。”  相似文献   

15.
唐宝民 《党政论坛》2011,(14):47-47
从前有一个老人,家里有两棵梨树,每年能产很多梨,卖掉以后做为全家的生活费用,一家人靠着这两棵梨树的收成就能过活。老人岁数大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临死之前,他把两个儿子叫到一起,对他们说:“我也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就这两棵梨树,你们两人一家一棵,好好养护它,足够你们的生活所需了!”  相似文献   

16.
在香港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一位大学教师问巴金:“您说自己从事写作不是为了名利,但是您现在既名扬海内外,又有丰厚稿费收入。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老人作了恳切的解释。但是,我却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还有点话想说。 巴金老人的随想录最近已出版了第四集《病中集》。这集开始,他就叙说自己在病中写作,“都  相似文献   

17.
有家电视台的娱乐栏目最近播出的节目有这样的场面:先是主持人拥着一位小姐煽情拍卖个人的艺术写真集。这还罢了。紧接着是一位小姐举着印有自己唇印的纸片上台“卖吻”,而且极力声明这是“初吻”。再接下来,则是又一位小姐提着一件小汗衫出场拍卖,并且反复强调自己穿过,是比较私人的东西。特别是主持人还借机捧了一句:“哇,还带着小姐的体温呢 !”   我不否认,纯情少女和靓丽小姐们弄弄自己“初吻”的唇印,或者出售自己贴身的小汗衫属自己的事,但是要分场合。因为,电视台的舞台毕竟不是自家的炕头,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出卖的什…  相似文献   

18.
1959年某日,我去陆老师家,只见好些陌生人围在一个小房间内,我挤进去一看,翁瑞午僵卧在床,眼睛瞪着,口不能言。我叫一声“翁先生”,他似有反应,眼珠朝我略一转动。这时,陆老师在卧室里闻声唤我了。她独坐在大藤椅里,异常平静地对我说:“翁先生不行了。你不要去看。”在她脸上,似乎并无什么永别的悲痛之色。  相似文献   

19.
傍晚的时候,一位年过80岁的老人与他的大儿子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就在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并停歇在透明的玻璃窗外。父亲轻声问儿子:“窗外那个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儿子瞟了一眼,回答说:“是一只乌鸦。”过了几分钟,  相似文献   

20.
用力不竭力     
吕清明 《党政论坛》2012,(16):14-14
一天,齐桓公向手下的大艇管仲炫耀:“你看我这马车怎么样?” 管仲说:“马车不错。” 齐桓公说:“不仅马车不错,我这驾车的车夫也是齐国最好的。” 管仲问那个车夫:“既然主公说你是最好的车夫.你的驾车经验是什么?”车夫说:“我驾车的经验是让每一匹马竭尽全力来拉车,谁都不偷懒。把全部的力量用在拉车这件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