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郝喜东 《党政论坛》2013,(18):63-63
有些人是众人眼里的大好人,对家人无微不至,对朋友有求必应,即便是对陌生人也慷慨相助,哪怕自己受苦受累受伤害也不对别人说“不”。美国一名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对他人太友善的无私性格或是一种病态。大多数习惯取悦于他人者.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希望感到被入需要”。  相似文献   

2.
车仁宇 《党政论坛》2011,(14):24-24
对于中国,“基地”组织从来都不友善。事实上,本·拉登及其手下一直对“疆独”很感兴趣。综合各家媒体报道,“基地”组织的“中国战略”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支持“东突”。香港特区《亚洲时报》称,当初在阿富汗反抗苏联军队的“圣战者”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为“基地”组织以及塔利班的骨干,  相似文献   

3.
郭灿金 《各界》2010,(7):2-2
祁胜和邬藏两人是同事,他们共同侍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晋国的大夫祁盈。某天,根据准确线报,祁盈得知他的家臣祁胜和邬臧一直“通室”。所谓“通室”意即“易妻”,就是今天媒体所说的“换妻”。  相似文献   

4.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呈现着“情与理”“古与今”“己与他”“内与外”多重辩证逻辑。“情与理”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的倡导既出于人们内心本真情感的真诚呼吁,也基于时代进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的内涵既植根于对传统“友善”思想的续承,又在续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了自我发展;“己与他”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的动机是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内与外”的辩证逻辑,即友善价值观培育既要注重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认知,使其内化于心,又要注重引导社会大众的行为实践,使其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5.
杨杨 《各界》2011,(7):23-26
1970年云南省通海县发生7.8级大地震,史称“通海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大地震。在那个“红色”年代,大地震发生后,中央提出了十六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灾区人民则主动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宣传口号是:“千支援,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5)
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流淌着祖先传下来的价值观,就是友善。友善对于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因为有友善,所以才有温暖。友善是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的基石,只要我们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就会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民主生活会上,一位同志针对领导的错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会后这位领导不是认真反省思过,而是恼羞成怒:“这小子当着上级领导和这么多人的面揭我的短,丢我的‘面子’,以后也别怪我对他不讲情面”。类似这种要“面子”不要真理,要“面子”不要原则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何谓“面子”?“面子”即脸面、情面也、不愿丢“面子”,这本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问题是应该怎样理解和看待“面子”。有了过错,是勇于认错,改过自新,还是文过饰非,死不认错?这不仅是怎样对待“面子”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高低和党性原则强…  相似文献   

8.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9.
孙国俊 《党政论坛》2011,(13):60-60
成熟的领导干部应当更稳健,善于与方方面面和解,但这种“和解”,不是不要原则,不要批评,不要指责的“好好先生”,而是善于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的一种能力和智慧,最终达到和谐团结的目的。为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做到以下几种“和解”:  相似文献   

10.
宛诗平 《党政论坛》2012,(19):63-63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在给复旦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致辞中,劝告毕业生“不要尽想着有用”、“不要过于追求效率”,“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她提出的这三个“嘱咐”引发不少年轻人关注和热议。王安忆的三个“嘱咐”概括来看,分别是“无用之用”、“过程之美”、“竞争之失”,笔者以为,“王安忆三嘱”看似浅显.其实都是王安忆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读之品之,恰似一壶香茗,沁人心脾,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应该在“八要八不要”上下功夫。一要用真话真情打动人,不要用大话套话来“哄人”。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图形式,讲大话、套话,或者空话连篇,当然会被人们认为“虚”。只有用真话真情打动人,才会使人既看到理论之“竿”,又看到行动之“影”,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位领导率工作组到某基层单位检查工作,当得知这个单位要来人陪同时,当即指示:“不要来人陪,请他们按自己的计划抓好工作,检查完后我再与他们交换意见。”闻听此言,笔者禁不住要为这位领导同志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敢于对陪风说“不”的做法叫好。  相似文献   

13.
吴宓情事     
王凯 《各界》2011,(10):95-96
吴宓教授治学极为严谨而生活却相当散漫,是一个奇特而又矛盾的人。他的授业弟子季羡林在《(吴雨僧先生回忆录)序》中说:“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对于吴宓的这些“恋爱的浪漫史”,其清华同学兼同事顾毓磅以“千古多情吴雨僧”一语概括,可谓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14.
据说,过去联想电脑公司有三级总经理,称得上“总”的人有200多个,大家见面寒暄,一片“总”声。针对这一怪现象,去年年底,公司明确宣布,同事之间不能以“总”相称,连员工对总经理杨元庆也要直呼其名。其怪遂绝。 “联想”集团公司之所以下决心革除“总”声,上上下下直呼其名,无疑在于倡导人与人之间一种平等合作、相互尊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联想”人认为,干部与工人,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上级与下级,仅仅是工作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不能只有下级对上级的尊重,却没有上级对下级的尊重。“联想”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4)
"友善"是中西文化中共有的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尤为丰富,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立足当代视域,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友善"思想,更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友善"关系,也要倡导一种国际"友善"理念。针对当下"道德滑坡"和种种"不友善"的现象,大力提倡包括"友善"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灵璧石 《党政论坛》2009,(19):63-63
原中石油化工总经理陈同海因收受钱款1.9亿元人民币而被判处死缓,可以说是近日最大的新闻了。仔细搜索相关资料,得知此人最大的爱好是讲“排场”,每月挥霍公款120万元,日均4万元。据说中纪委曾警告他不要“挥霍太多”,回答是“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我一个同事从日本回来,跟我说日本人有意识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磨难教育”,有一种方式类似我们小时候吃“忆苦饭”。 孩子们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难以下咽甚至嚎啕大哭,校方同家长均毫不动摇,孩子们终于吃下了这顿忆苦饭。除吃忆苦饭以外,他们还常常把孩子放到孤岛上,让孩子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寒冷、饥渴。这位同事没有告诉我这些孩子体验到这些以后,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的另一位同事却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他的女儿经历过一次吃苦体验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去年的五一节,他带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去一个偏远山…  相似文献   

18.
快40岁的房玲玲结婚13年,看到同事们手指上那枚闪闪发光的钻戒,常常怦然心动,拥有一枚钻戒的愿望10多年没能实现。今年春节期间,她和丈夫在北京百盛购物中心的柜台前,为要不要马上买下一枚钻戒商议起来,丈夫主张立即买下,但掌管家庭财务大权的房玲玲认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4)
友善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友善作为公民道德修养与行为要求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而当代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也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品性必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领社会行为。在梳理友善的提出、内涵及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大学生友善品性的缺失状况,探析了培育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湖南长沙市委书3己阳宝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了一番很耐人寻味的心里话:“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做不到,也千万不要造孽一方。”他又说:“为官一任,留下政绩不易,但也要留下痕迹,无论如何不要留下劣迹。”这番话,值得每个地方官员认认真真地思考思考。从古至今,造福一方的人真是数不胜数、李冰修都江堰是造福一方,李春修赵州桥是造福一方,苏东坡在杭州筑“苏公堤”,左宗棠在新疆栽“左公柳”,也都是造福一方。作为一个河北人,我常以生长在名牌产品“小站稻”的产地而自豪。但直到最近读书才发现,在宋代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