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理论》2014,(25)
每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等作为支撑,也必须实现心态从地区到全球、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因此,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就必须克服思想上的障碍,具备大国心态。从当前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思想障碍出发,探讨如何构建大国心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大家都希望中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回顾历史上九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国历史,思考中国该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大国崛起的历史过程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之后,大家都希望中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回顾历史上九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国历史,思考中国该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大国崛起的历史过程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印度谋求成为世界大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 家,也是南亚首屈一指的政 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印度独立后,从尼赫鲁为首的第一代执政者开始,就把“富国强兵”、称雄南亚,确立印度的支配国地位,尔后利用印度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挺进印度洋,跻身世界大国之列作为印度的长远战略目标。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印度认为这一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形势是印度实现其世界大国战略目标的难得机会。印度政府总体上奉行以发展高科技、提高综合国力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加大经济改革的力度,力争在21世纪初继续…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崛起,不仅在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还在于国民心态的进步。越早建立起开放的、国际化的、健康的国民心态,就越有利于中国更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专家认为,平常心、进取心、包容心、自信心、责任心,这正是中国人应追求的大国心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大国和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其安全环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中国安全环境的层次性依其重要性可以划分为四个地带,即核心地带、边缘地带、缓冲地带和战略安全地带。不同的安全层次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区分安全环境的层次性可以把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具体化,这对谋划21世纪中国的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战略安全地带,是国家安全利益的外延平面与立体的升华。增强战略安全意识,经略战略安全地带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不可或缺的要件,否则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7.
甘文胜 《学理论》2009,(18):51-52
世界秩序的变迁是世界力量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果。二战前世界秩序的变迁遵循从多极到两极,最后爆发战争这一演变模式。二战后的世界秩序则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力量飞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势必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但由于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陈先奎 《党政论坛》2012,(12):24-25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在中国与周边以及亚洲大国之间挑拨离间、分化瓦解,给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亚洲大国外交构成了严重挑战。中国周边外交迫切需要从运筹全局的高度,进行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调整,其中一条就是把印尼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战略环节,即把印尼作为中国周边外交和亚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而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大国对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的地区布局与开放的地区布局相一致,两者均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从SO年代初创立南方四个经济特区开始,中叶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地区的沿海经济开发区,后期又把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等划入沿海经济开发区,并创立海南经济特区。这样,逐步形成二亿人口的沿海开放带。浦东新区的创立是在90年代初,比南方四个经济特区晚了十年。90年代的改革形势较之8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对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提出j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让中国重新审视管理财富的能力。在过去30年中,中国对外金融发展具有三个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其一,中国从一个外汇短缺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其二,中国从一个吸引外资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净输出国;  相似文献   

11.
问:贸易保护措施对经济复苏究竟有没有好处?答:一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如果没有引起别国报复性反弹的话,短期内对该国经济肯定有利。但一个地区大国或世界大国特别是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做法,势必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弹。如果各国都针对他国的自我保护措施报复,必然就会引发贸易战的恶性循环。任何"以邻为壑"的政策都可能引起报复并最终损害本国利益。上世纪30年代掀起的贸易战就是非常深刻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2.
近期要论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现在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150丰中最好的一个发展机遇。中国到明朝以后,世界上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就赶上中国了,无论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中国就开始落后。到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始沦为殖瓦地半殖民地。建立新中国后,我们扬眉吐气了。现在是中国发展的《好的时期,世界公认我们的经济发展《快,都看好中国。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大战在一个时期内打不起来,个别西方大国虽然想称霸,但力不从。c,阻力重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还会进一步扩大,南北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  相似文献   

13.
人口规模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显著的大国优势,也遭遇了许多风险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促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区域竞赛”机制等大国优势的释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发展阶段,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利用好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核心的大国新优势,构建大国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4.
王晓峰 《学理论》2008,(8):12-16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开始改革的,其经济结构与东欧及前苏联显著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双轨制”的改革和财政联邦制;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制度向着加速非农业部门的方向变化,另一个是工业作为无可争辩的、主要的增长引擎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党政论坛》2011,(14):8-8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关中国大国地位的讨论蔚为风潮。然而,世界上公认的大国,需要国内外一致的认可——真正的大国会考虑人民的感受,倾听人民的声音;一个受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必然是一个能够善待自己人民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1,(3):45
"十二五"期间应该取消地方政府的GDP考核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的胡鞍钢2011年1月1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撰文认为,从世界大国看,各国都不统计地区生产总值,更谈不上比较或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这容易产生重复计算,并不科学,也不真实。因为中国太大,目前统计省级生产总值还说得过去,但没有必要统计省以下的地区生产总值。从今后看,还要与国际接轨,逐步取消对省级GDP的统计,只有全国的GDP,不能搞出  相似文献   

17.
世界秩序的变迁是世界力量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果。二战前世界秩序的变迁遵循从多极到两极,最后爆发战争这一演变模式。二战后的世界秩序则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力量飞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势必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但由于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崛起,几乎成了当前国际媒体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中国在崛起,已经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然而,中国崛起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从传统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认为中国崛起必定伴随着对外扩张,必定要同现存的世界大国发生冲突,因此必定要破坏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有人认为,当今世界已经不同于过去,对外扩张、大国冲突,既不符合世界的利益,也不符合当事国本国的利益;中国已经明示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崛起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就世界各国的反应来看,多数国家都把中国崛起看成是一个机遇,它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借助中国崛起的东风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9.
东盟的“大国平衡”作用●唐天日今年是东盟成立30周年。这对东盟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东盟正式接纳缅甸、老挝为东盟成员,向实现东盟创始人建立东南亚10国联盟的目标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特别是在平衡地区大国关系中,发...  相似文献   

20.
正不均衡的"衰老"这波世界人口老龄化浪潮,首先发端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欧和日本。1980年,西欧、日本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是34岁和33岁。到2030年,这个数据将增至47岁和52岁,远超那时的世界人口年龄中位数33岁。从另一个角度说,老龄化浪潮也由世界大国"引领"。如今称得上世界大国的8个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印度),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