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治稳定历来是政治系统及其统治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公共政策是政治稳定的重要维度,是政治稳定的内生变量。公共政策对政治稳定既具有促进作用,也具有破坏作用。政治稳定的实现需要依靠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政治稳定的缺失也是由制度和公共政策的问题导致的。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应对公共问题,建构公共生活秩序而采取的策略性选择,肩负着建立健全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重任。公共政策是政治稳定的关键,不良政策是人为的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公共政策的持续优化是维系和促进政治稳定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分析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对准确判断政策分析和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促进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的概念,终极目标,研究方法和角色定位等角度揭示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进而对政策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遵循其内在规律的建议,即: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应追求实效,追求对实际社会现象的改良效果;坚持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思路,坚持借用并融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素;应实现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制衡与和谐;应体现公共部门管理的完美等,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学科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3.
杨芳 《理论导刊》2012,(4):18-20
公共理性是民主多元社会条件下,公民处理公共政治问题的共有价值观念。公共理性可以适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因为公共政策是政治活动的结果,它具有公共性并以正义为其根本价值取向。公共理性建构了公共政策合法性的基础,有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理性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公共理性的培育、协商民主基础上重叠共识的达成以及公民知情权和话语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策是为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与平衡公众利益而由社会公共权威机构凭借公共权力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权威性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活动策略.公共政策公信力是一国政治体系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一国的公共政策面临着公信力危机往往就会影响到人们对政府权威的认同与支持,影响到政治合法性,甚至威胁到政权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三维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多维性.我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是三维的,将效率、公平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将以人为本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将公共幸福确立为我国公共政策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的价值原则体系,实际上是由公共政策的公正价值原则为基础的人道主义、规范和和谐等价值原则所构成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原则体系在社会公共领域里对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起着哲学上指导作用,并在各自所规范的公共政策领域发挥着重要规范和协调等作用,最终促使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是人类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所产生的公共管理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交融的人类知识结晶。本文以人事档案制度为例,说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共政策所存在的“二元性”不适应问题及其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公共政策创新的路径选择。作者认为,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的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回应性是社会转型增量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8.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要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乃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产生的策略。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的,乃民生福利与疾苦之所在,且为政府施政作为之具体表现。”①政府作为公共政策运行中的主体,在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其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活动始终围绕公共政...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 《行政论坛》2005,42(3):30-32
政策科学是以解决“人的问题”为己任的,与“人的问题”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构成公共政策的客体,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离开“人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公共问题以解决人的问题的工具或手段。那种政策活动忽视对人类社会重大问题,尤其是人的问题的研究而局限于细小的、局部问题研究的片面专业化倾向,必然导致政策异化和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10.
孙萍  许阳 《行政论坛》2013,20(1):52-57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问题界定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问题界定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问题界定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实现问题界定公共性取向的回归,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问题界定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1967年生,浙江奉化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国宏公共治理与政策研究院院长,北京海淀和谐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北京明德社会组织能力促进中心理事长,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浙江警察学院特聘教授。主要讲授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理论和政府经济学等课程。重要研究领域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奥地利经济学、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NGO与公共服务等。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的生产、维持和积累主要依赖于两大来源:互利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即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等与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储量息息相关。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是公民切实进入公共政策过程、讨论特定的政策议题、协力执行公共政策的前提。因此,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公民参与网络这个变量,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促进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以形成公民参与网络和公共政策过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梁波 《科学社会主义》2007,3(4):113-116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是政府实行公共管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只有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公共政策的结果代表公共利益,保证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分配。实现公共政策制定制度化的目标,维护和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必须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机制设计和规范调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综述政治过程与社会冲突路径单轨建构"私人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政策问题链"的基础上,提出存在一条"私人问题—社会问题"+"私人问题—政策问题"——公共问题的文化路径双轨建构"公共问题"的进路。以"酒后驾驶"问题以及"反酒后驾驶措施"为例,本文认为,"酒后驾驶"现象成为公共问题是通过两种冲突文化建构起来,即机动车为交通工具所建立的交通文化是现代的国家文化,本质是要求驾驶员有清醒的责任意识,是以理性为根基的文化;而酒文化是一种世俗的社会文化,其要义是帮助饮酒者获得无责任意识的快乐,是以感性为起点的文化。因此,"酒后驾驶"是国家和社会因为不同文化双向建构起来的法律(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扩散引发社会冲突,促发"酒后驾驶"作为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变成公共问题,并进入到政治系统。当国家用立法形式禁止饮酒者驾车而无政策鼓励社会禁酒或限酒时,实质是用单向的"公共政策问题链"逻辑在建构公共政策,必然引起文化冲突,治理效果流失。因此,本文提出从文化角度反思社会问题建构成公共问题的双向路径,防治社会管理中的深层次社会痉挛,寻求公共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双向运动的合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期,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巩固政治稳定和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需要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明确公共政策公共价值取向、强化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共政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公民参与政策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试析公共政策评估及其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做出的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它是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产生的策略。因此,一项公共政策的适当与否,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标的利益。影响到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所以,对公共政策执行后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政策评估就尤为必要,而且事实上,对政策的评估正如政策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公共政策是随着阶级社会的统治集团的出现而出现的(在形式上是各种各样的首脑的口头决定或成文形式出现的)。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还是在本世纪50年代。从政策事实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失控与反失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政策失控与反失控探析王玉明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然而,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偏离政策目标的政策失控。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权威性的行动方案。公共政策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公共政策过程的变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和新的解释范式,对当下社会科学界产生着深远影响,但目前各种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和理论运用不乏混乱和矛盾,本文视之为以信任的核心、以公民参与网络和互利互惠规范为来源的一种资源;然后表明社会资本与公共政策过程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社会资本的正负效应无不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与社会资本的储量也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资本这个变量,以形成社会资本和公共政策过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环节,其成员对公共政策遵从与否的行动策略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执行成败。一项农村公共产品政策在三个村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表明,目标群体成员遵从与否的行动策略取决于其对公共政策遵从收益和遵从成本的权衡。随着我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型,目标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逐渐扩大,不同目标群体成员在同一项公共政策中的遵从收益和遵从成本情况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这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提出了挑战。要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水平,就需要提高公共政策对不同目标群体成员利益的整合和协调功能,增加目标群体成员的遵从收益,减少其遵从成本,并努力实行科学民主的公共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