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会贤 《各界》2014,(11):91-91
父亲在世时常说:“做人,允许说错话,但不能说假话;可以做错事,绝不能做坏事。”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我们哥儿几个常跟他辩论,错话假话、错事坏事都不好嘛,能有多大区别呢?父亲说,你们慢慢去悟吧!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往往含有贬义,不是讥讽说话人不看对象,就是比喻听者愚蠢。其实,古人用“对牛弹琴”,并非总是含贬义的。南北朝时梁代的僧祜编的《弘明集》,收辑了东汉至粱赞扬佛教的论著,其中包含不少轶闻趣事。有一则讲的就是“对牛弹琴”的故事。“昔公明仪对牛弹清角之操,(牛)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但当公明仪的琴声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时,牛即  相似文献   

3.
只听有“说大话”不花钱的,可近闻有些地方“说大话”还能升官得奖励呢。下级与上级一个愿说,一个爱听,各得其所。这似乎不合清理,但仔细一想,却又言之有“理”,目的都是为了一个字——“上”。下级为了“上”不惜向自己脸上贴金,“以一当十”;上级为了“上”,则巴不能下级说大话,以显得自己政绩也大。为了一个“上”字,不少人放弃了党性原则,丢掉了做人的起码品质,黑的可说成白的,群众称之为这脸不盖屁股,前脚走后脚捣着你的脊梁骨;为了一个“上”宇,上下级之间竟心照不宣,相互利用,上级不但怂恿而且包庇下级的浮夸风,…  相似文献   

4.
刘苑 《求知》2007,(10):10-11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几千年以前古代先哲们十分重视做人做事的荣辱是非标准。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宋代的王安石说:“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做人一定要有廉耻之心.他们十分痛恨丧失廉耻感的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认为没有羞耻之心是最大的羞耻.这样的人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民营企业的老板,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说我是知识分子,或“你这个知识分子”。起初我听了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无非是说自己学历高一些,文化多一些。可后来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原来他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带贬义的。是与“书呆子”甚至“臭老九”为同义词。我终于明白了,说我是知识分子,无非是  相似文献   

6.
“上网”一词,可以说是世纪之交一个被老百姓说得最多、用得最广的高频率词汇了。让人称奇的这么一个科学词语在某些人眼里却异化成拉帮结派。据报载,某地一些要害部门的领导互结“阿友”,构成一个官官相护或官商相护式的“团结互助、牢不可破”的强大网络。只要一入“网”,即便谁出了事,自会有人为你通风报信,开脱罪责,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个黑色互联网的网址就是一个个电话号码,堆满了民脂民膏的酒桌,便是“网友”们经常互访的网站所在。由于他们的“联网”,凡事便成了他们的“天下”,什么党性原则,做人标准,一概抛…  相似文献   

7.
做官先做人     
做官先做人所谓做人,就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做官与做人,二者息息相关,只有做好了“人”,做官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孚众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相似文献   

8.
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基本手段。而说,无论是问答、交流、解疑、释惑,都离不开口。口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用处可谓大矣哉!难怪有人戏称我们为“口力劳动者”。“口力劳动”本属中义,不含褒贬。但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不知不觉却取得了贬义身份,并由此衍生出了政工干部姓“吕”、姓“品”、姓“器”之讥──姓“吕”说的是政工干部是两张嘴,今天说东,明天说西,怎么说怎么有理。姓“品”说的是政工岂止两口,有时还得再加一口,说话更没准了。姓“器”呢,不仅又多了一口,而且中间是只狗,更是由讥笑而进入了谩骂。作为政工干部应该…  相似文献   

9.
针对部分领导干部不习惯在监督环境工作的情况,一位负责同志最近强调说,领导干部由于手中或多或少有一定权力,所到之处,人们在“高看一眼”的同时,往往会“多看一眼”,甚至以挑剔的眼神“细看一眼”,因此必须有做人的底气、做事的硬气、做官的正气,养成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耐得住“多看”,经得起“细看”。  相似文献   

10.
一篇题为《胡耀邦:有两件事难以原谅自 己》的文章,曾深深地震撼过我的灵 魂,至今难以释怀。在深入开展“三讲”活动、学习“三个代表”科学论述的今天,把胡耀邦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应当是不无益处的。 1988年冬,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朱尚同感慨地对胡耀邦同志说,有时讲真话也真不容易。耀邦同志说:“我也讲过违心的话。我这个人做过些工作,也犯过错误”,“但回顾一生,有两件事是难以原谅自己的”, 他认真地自我剖析,自我责备道:“提高来看,也是做人道德的问题。” 哪两件事?一件是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老总,胡耀…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3,(12):9-9
“九字心得”彰显民本情怀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这是3月17日李克强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的一句话,充分表达了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理念和情怀。  相似文献   

12.
难得普通     
古往今来,做人的学问莫测高深。共同的特点,都在一个“准”字上。郑板桥那“难得糊涂”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刘晓庆那“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的感慨,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但是,依我之见,倒觉得做人之难,似乎是谁在乎见,难在手普通。中国是受封建林权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家。特权和林殊化,正是同普通和平凡含义相反的概念.当官的拥有特权,在封建社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中国共产党执政局,把干部比作“公仆”,本无特权和特殊可言,但是实际上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有些“公仆”就不甘普通,他们一心追求特殊,谋求特权,…  相似文献   

13.
曹南才 《党政论坛》2014,(14):64-64
在不少公众场合,总有人显得十分“得体”。一举手投足,一微唇颔首,一笑意含春,一轻轻言词,都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舒服不己。相反,也有的或过甚其词,或过于张扬,“有失体统”。我常琢磨,原因何在?问一位大师。他说是分寸感。待人接物,处事做人,事业成就,都离不开分寸感。一言顿开茅塞。  相似文献   

14.
轻松言死     
郁文 《瞭望》1999,(43)
这是一个不大招人喜欢的话题。《红楼梦》第63回写贾敬误服仙丹而亡,叙述道:“忽见东府里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成圆满,升仙去了。”’这里的“宾天”、“没了”、“升仙”都是说贵敬死。死不说死,换个说法。死这回于事,别看谁都躲不开、闪不掉,但谁也不想招惹它。于是,汉语词汇中就有了许多专门指代死的词儿,像什么“物故”、“不讳”、“回首”、“狠谢”等等,解释起来都挺文化。而且不同人的死都有不同的说…  相似文献   

15.
做人的工作要尊重人。尊重人首先要尊重人格。在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教你听,我说你服”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就是不尊重人的做法,这种方法不仅在职工群众眼里缺乏亲切感,而且更易使职工群众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南宁市某厂在企业转行兼并工作中不充分尊重职工意见,没...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做人做事要“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领导干部要使日常工作富于创造性,必须善于把握“真、善、美”。“真”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规律中创造升华;“善”就是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在理念指导下工作和服务;“美”就是指领导干部能使群众、下属愉悦和舒畅,在和谐中干事。再深入地说,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八心”。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企业,一年兴旺靠运气,三年兴旺靠领导力量,五年兴旺靠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十年兴旺,靠文化建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才能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打好企业文化的根基,着力建设好四种文化,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保证企业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诚信力文化。“入无诚不立,业无诚不兴”,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做企业更是如此。联想集团的柳传志说过:做企业就是做人。在目前建筑业市场,信  相似文献   

18.
饶立新 《理论视野》2008,(10):21-22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思想在实现过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人经常出现“说易行难”的困惑。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从而提高实事求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标准。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知荣辱、明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很早就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理念。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还提出“民无信不立”,以致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他认为无信、失信之人必将为他人、为社会所抛弃。孟子说:“…  相似文献   

20.
凡物都重视个形象,是货都讲究个包装:包装箱包装袋包装盒包装罐……烫金、饰银、仿古、学外……包装商品包装垃圾包装演艺新秀……但包装“总结”,还是头一回听说。 一位刚“包” 完本单位总结的朋友悄然告我:会干的不如会说的。把这个“怎么说”——“平平”说成“突出”、“一般”说成“有特色”、“老一套”说成“有创造”、甚至把“丢人现眼”说成“不可避免”等等,统统用冠冕堂皇的白纸黑字表现出来,就是包装。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