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学泰 《各界》2014,(6):62-65
《监狱琐记》是我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研究专家王学泰先生的一本回忆录,真实记述了他在1975年3月~1978年10月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的所见所闻。本文即选自该书,它展现了那个荒谬年代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  相似文献   

2.
蔡昉 《求知》2007,(1):13-14
一、实现就业最大化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和谐与否取决于社会大多数人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是否具有满足感,或者对自身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是否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这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从绝对意义上说,人们没有衣食之忱;从相对意义上说,人们没有感到与其他人的生活差距变大。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社会满意度或认可度就可以达到,社会和谐就具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一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获得这种必要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就不会形成系统的社会对立乃至社会对抗,而社会和谐的根基即在于此。相反,如果人们忧其衣食,就意味着存在绝对贫困问题;如果人们感到自己的状况与其他人之间拉大了距离,就意味着相对贫困或收入不平等现象的严重性,就会孕育潜在的社会不和谐。因此,防范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或在已经出现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制止其普遍化。是保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都业明 《学理论》2008,(6):38-41
从社会流动的理论视角看待公平正义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社会流动体现、促进、考验公平正义。而社会流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由不同社会阶层在资源占有上的差异表现出来。分析这些差异性表现,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14,(23):29-30
一、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然而,近年来,伴随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冲突频繁,社会稳定维护与社会治理成本日渐增高。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了20多年改革,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在数量和种类大大发展的同时,其组织独立性明显增强而合法性也日益得到确认,在中国社会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职责,也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直接和频繁地与之接触或交往的对象。中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将同政府部门和市场部门一起,直接决定着整个中国社会在新世纪里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官僚体制与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种范式,他们是不同社会价值观孕育的结果,而这些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来源于不同的社会基础。传统官僚体制是“物本主义”价值观孕育的结果,而“物本主义”价值观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新公共管理是“人本主义”价值观孕育的结果,“人本主义”价值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合理界定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必须坚持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统一、科学因素与价值因素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和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四个基本原则。从这些原则出发,我们可概括出发展的一般本质,即发展是以每个人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各现实目标的实现及其扬弃代价的过程;从这些原则出发,我们也可概括出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本质,即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的能力平等逐步协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娇  邵腾 《党政论坛》2014,(21):27-29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触角几乎延伸至现实社会的全部领域。网络已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会生活也因此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技术已经凭借其强大的力量重新塑造了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动方式,从而导致一种可称之为“网络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崭新社会形态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9.
小木头 《党政论坛》2014,(22):61-61
突然想到一个朋友,我们六七年前认识,这些年她换了几个工作,最后索性离开帝都回到了家乡。会想到这位朋友,是因为钦佩她的勇气和魄力,无论是换工作,还是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城市,她的每一次决绝可能对其他人而言都是沉重的,而她却举重若轻。她当初接受这些工作,大约也没想过会做一辈子吧?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之上的信息社会,必然要求突破传统的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君本行政、与技术经济的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权本行政,转而构建一个与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本行政模式。人本行政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也来源于中国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实际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而更重要的根源则在20世纪30到60年代的行为科学时期的人本主义行政思想。  相似文献   

11.
建设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提升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社会心理在引导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挑战,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灌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地体现出社会心理的和谐与健康。  相似文献   

12.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1,(1)
作为 20世纪的最后一年, 2000年不仅仅是作为世纪之交的一个特殊年份留驻人们的心间,也不单是中国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标志性的一年,还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或显现重要变化的一年,可圈可点的社会经济现象不在少数。 本刊遴选并加以评点的 18个热点问题,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管这些热点是已经得以化解,还是刚刚有点起色,或者尚不具备必需的条件,但都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我们曾经共同关注过,或者我们还共同期待着。  相似文献   

14.
曾志杨 《党政论坛》2011,(13):64-64
社会管理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于是我们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使这一领导格局切实发挥其作用,我以为做到“为官的体恤民情,为政的各负其责,为民的履行义务”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它有助于人们及时表达政治见解,释放,情感情绪;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有效沟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对我溺的民主机制和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趋利避害,保诞杜会的政治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要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同一个人,在家庭中,要发生与父母、子女、爱人的关系;在工作与生产中,要发生同事关系,师徒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要发生邻里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乘务员与乘客之间)。如果我们把社会比作一张网,那么每一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纽结。这种人与人之间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人际关系。由于人际关系渗透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际关系处理得怎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快乐与忧愁、幸福与烦恼,而且直接关系着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那么,在中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政府应该遵循怎样的理念和以怎样的制度设计、管理体制和组织方式去履行这些职能?这些问题,既是公共管理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更是中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比较紧迫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许嘉璐 《民主》2006,(9):1-1
了解国情、服务社会,是参政党必备的品格。工人和农民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作为知识分子,如果对这些基层人民的所思所想不了解,怎么能说了解国情?不了解国情,又怎么能正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参政党发挥自身的作用,不仅要表态支持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深入了解国情。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居小屋,胸怀全国。同时,我们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国情的了解不一定深透。今天传媒很发达,信息很畅通,我…  相似文献   

19.
曾志杨 《民主》2011,(5):51-51
温家宝总理说:我以为对于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不彻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条,我们现在制定的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据2011年3月14日《新华网》消息)。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9,(22):5-5
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的搭配,不经意间,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铺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人说,“被”现象折射出了普通百姓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有人说,“被”现象扭曲了中国社会,背后隐藏着对社会基本规范及公权力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说,“被”现象预示着公民意识已深入人心,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