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印度人对眼中的中国形象,充满成见。首先,真心忧虑印度入侵中国的中国人极少,衷心相信中国威胁论的印度人(特别在精英阶层当中)极多。毕竟印度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一样,近年也有发酵趋势,虽然今天已没有人民党执政时的由上而下,但“印度也要崛起”依然是印度精英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很喜欢把重要的会议比作“遵义会议”。几十年来,中国不知开过多少次“第二次遵义会议”,而真正称得上“第二次遵义会议”的,只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很喜欢把自己推行的工作,包括运动,比作“第二次解放”。几十年来,中国不知有过多少次“第二次解放”,而真正称得上“第二次解放”的,只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些“牛棚”可能至今还不会拆掉。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可能说话还不会怎么方便,“炮打”、“恶毒攻击”、“防扩散言论”之类的罪名说不定一天要戴二十四次。一句话,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江德斌 《民主》2009,(7):56-5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9日到31日在湖北考察工作。在武汉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温家宝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动漫产业。温家宝说:“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他应该多看中国的动画片。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要让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在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2009年4月1日《扬子晚报》)  相似文献   

4.
印度总理英·甘地今年三月十日对日本特使园田直说,“印度根本就不打算同苏联一道与中国为敌。”七月十日她又在新德里对记者说,“我们不能假装中印双边关系已经很好,但是我们已经伸出友谊之手。” 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导致了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黄华访印。这是二十一年来中国领导人对印度的首次访问,是恢复和发展中印关系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5.
永远掩盖不了真相———对印度国防部长的谎言世界人民说不唐天日从5月中旬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后,到最近印度议会有关预算的辩论,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多次公开跳出来制造“中国威胁论”,先是一再耸人听闻地散布“中国是印度的头号威胁”,后又无中生有地诬蔑“中国侵...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9,(18):39-39
8月7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举行了第13次会晤。专家们普遍认为,会晤不会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这从印度近期的一些举动就可洞见。印度不断在边境地区增兵,还部署先进的苏-30战机:印度国安会在8月初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竟然将中国看成“长期威胁”。这些举动,不能不使人对“金砖四国”合作机制的前景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7.
魏东旭  王超 《求知》2012,(12):46-46
海军将进入南海保护油气资源.针对中国增派核潜艇……印度海军总司令乔希12月3日的一番表态经印度媒体渲染后,令本就复杂的南海局势再添变数。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网站报道称,乔希这番表态意味着,原本负责防御印度东部海岸的海军东部司令部,将在南海“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印度今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可达1.675亿吨,比上一个高峰1984年(1.524亿吨)增产1500万吨定右。这对1987年遭受严重旱灾而不得不大量动用储备粮的印度来说,是个令人高兴的好消息。然而印度农业部门的专家们只持审慎的乐观态度,认为要夺取更大的丰收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印度对农业比较重视。已故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说:“其他什么都可以等,唯独农业不能等。”印度人民不会忘记五六十年代曾被西方有些人士讥为“讨饭碗”的沉痛经历,今天已经做到基本上不进口粮食。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增长率让世界注目,两国的市场对外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对比两国一直是世界媒体的热门话题,人们热衷于对比两国的经济发展,一会是“龙象之争”,一会是“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之比。而印度经济学家、尼赫鲁大学副校长巴巴塔查亚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就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给印度提供的更多的是挑战和启示,如果说机遇,那也是主观造成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伊洛 《党政论坛》2010,(10):23-23
近年来印度媒体无端兴起了一股群起攻击中国、炒作负面新闻的浪潮,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话说堪称“歇斯底里”,“新闻是否属实已经不再重要,只要抢占市场先机就好。”这股逆潮不仅招致印中政府、学界的频频驳斥,也引发各界的关注与反思:印度媒体对华态度为什么会扭曲至此?背后又有哪些力量博弈?  相似文献   

11.
印度对中国有担心,但没有理由同中国对抗,也没有理由跳上美国的“战舰”布什3月1日晚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 开始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迎接他的,还有抗议他来访的数万名印度民众。这是布什就任总统后首次访问印度。据悉,经贸合作是布什和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会谈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包括备受关注的印美  相似文献   

12.
提起印度,人们总认为是牛只和弄蛇者的贫困之地,然而,一位有远见的华裔学者却不止一次地告诫北京的高层人士:“喜马拉雅山背后那个大国起劲发展经济,忙碌吸收外资的动向,不应挡在中国人的视线,印度正在起劲地追赶中国。”印度自1991年6月,由国大党新领袖拉奥组阁任总理以来,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以商品、资本、人员自由流动为特点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印度几乎各个工业领域都同国外公司有一批合作项目。印度被世人瞩目有赖于这几方面原因,第一,在未来十年内,印度将筹措300亿美元资金,强化交通、通讯、能源等方…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09,(18):29-29
继日前窜访日本后,“7·5”事件幕后主谋热比娅又前往澳大利亚,出席墨尔本电影节一部极力美化她的纪录片的首映式。人们不禁要问,就为了一个“疆独”分子,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或政客竟然不惜损害与中国的关系,其背后的动因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为何关注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挺 《瞭望》2006,(12)
为了从“中国将超过日本”的“咒语”中解脱出来,日本加速向印度靠拢日本“冈三证券”公司,原来打算在东京的虎之门设一个“中国情报馆”,为热心中国股的日本主妇等股民提供信息。但在去年9月开张时,却挂牌“亚洲情报馆”,每周两三次的研究会论题也改成了印度的经济和文化。去年秋天以来,日本的一些大证券公司的印度股信托投资商品中,有的当天就卖光,集资多达1000亿  相似文献   

15.
潘寅茹  王琳 《党政论坛》2014,(14):42-42
莫迪时代2014年5月26日,印度新总理莫迪在新德里宣誓就职。莫迪领导下的新政府包括其本人在内只有45名成员,比辛格政府至少削减了30%的岗位。此外,新政府还向年龄75岁以上的官员说“不”,以期在印度政坛吹起变革新风。  相似文献   

16.
杨银禄 《各界》2010,(11):10-15
江青与李讷 李讷1940年8月3日生于延安(为江青所生)。江青不止一次跟工作人员说:“共产党员只有工作、工作,不应该生孩子,生孩子是党外人士的事。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失误。我怀她的时候就不想要她,可是主席喜欢小孩子,我也只好生下她了。”  相似文献   

17.
李兴濂 《各界》2011,(12):31-31
近些年来,社会上亲朋聚会、好友闲聊都喜欢来一段“段子”。其实,这种“段子”,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记载“段子”的书,有民间的低俗笑话,也有嘲笑官员的“政治笑话”。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9,(25)
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谋求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改变了过去“资源兴国”和“劳动力兴矿的发展战略,合理分配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力与资金。东盟“‘科技发展中期计划”、埃及‘’国家科技政策框架和战略”以及巴西“高等教育现代化计划’”等,表明各国加强科教发展的宏观调控。在亚洲,除了中国1995年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外,印度、韩国、新加坡等也制定了类似的方地1998年3月,印度发表行动纲领,计划到225年消除文盲。韩国1997年通过科技革新特别法规定,至2002年的五年里,政府…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许多吻你手的人,也就是要砍你手的人。”话虽这么说,可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喜欢吻自己手的人,而不知“砍手”之将至。笔者就曾碰到过多次这样的事。由于忝列县政协委员,每次开会时笔者自不忘直言相谏,有时就显得颇不“入流”,被人笑话不能充分领会领导的讲话意图。一次,一位领导说,政协委员当然要积极发言,但是,要发积极的言。我弄不懂此中深意,同事告我,所谓发“积极的言”,就是不能发“消极的言”,也就是说,只能说好,不能说坏,甚至坏也说好。又比如,有领导强调:“要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  相似文献   

20.
艾童 《党政论坛》2009,(22):46-47
最近,达赖的行踪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继前不久被指“借自然灾难打政治牌”的台湾之行后,达赖计划到美国去访问,并希望能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达赖还计划前往中印有争议、目前由印度控制的中国藏南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