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怡 《党政论坛》2010,(12):48-48
回顾“冷战”时期的恐怖核战略,或许能看清中国反导拦截试验下的清晰战略意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核武器的数量和技术上享有一个代差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就导 弹防御和美国核战略问题 发表讲话,声称《反导条约》已“不适应当前的战略环境”,美国将摆脱《反导条约》的限制,研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在导弹防御这个事关世界和平与战略稳定的重大问题上,美国进行战略欺骗由来已久。美国能建成有效的反导系统吗 从1983年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到布什最近提出新反导构想,20年过去了;从1944年美国陆军开始研制反导系统起,则长达57年了,  相似文献   

3.
韩旭东 《党政论坛》2010,(20):44-44
高精尖技术与武器是西方国家对华武器禁运的重点。如卫星定位技术、反导技术、预警技术、远程导弹技术、核潜艇壳体技术、“宙斯盾”系统、弹头分导技术等。为了达到对华禁运的目的,美国采取的对华军事技术与武器封锁的措施有这样几种——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布什近来总喜欢讲“新思维方 式”。从6月中旬赴欧洲访问前在白宫 接见欧洲媒体联合采访团开讲,布什总统一路讲到马德里、布鲁塞尔、哥德堡、卢布尔雅那,最后讲到华沙。美国政府的“思维方式”新在何处呢? 这个“新思维方式”有两大支柱。一是“废除反导条约”。布什总统说,“反导条约是冷战的产物。冷战结束,反导条约过时了”。所以美国要废除它。这个思维方式确实新鲜!说它新鲜,因为它同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发展的主流格格不入,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背道而驰。本来,冷战结  相似文献   

5.
寇立研 《党政论坛》2010,(18):40-41
利器之一:反航母导弹近年来美国军事情报与对华研究界一直盛传中国在秘密研制一种能够打击航母的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就是阅兵式上出现的“东风-21C”。  相似文献   

6.
王靖华 《党政论坛》2014,(20):58-59
中国国防部网站7月23日报道,中国当天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公布的第三次陆基反导试验。反导系统是一种"烧钱"的庞大的武器系统。对于如此浩大的系统工程,中国发展反导系统要用来反什么?反导弹目前陆基反导系统大致可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以美国的"爱国者"-2和俄罗斯的S-300为典型代表。这类防空反导系统主要用来对付射程2000公里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7.
熊昊  刘利琼 《理论视野》2008,(10):52-54
本文以俄格冲突和波美反导协议为视角,来探讨近来俄罗斯对西方外交政策的调整。2008年以来,俄罗斯在外交和安全上面临着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诸多挑战,俄格冲突爆发和波美反导协议的签订使得俄周边局势更加严峻,此番形势下,调整对西方外交政策成为“梅普组合”的一大抉择。具体而言:对西方实行展示自身实力的强硬外交路线,现实加防御性的外交戈为俄对西方政策的概括。国内外相关绩效的随之显露更促使俄坚持上述强硬政策,而且矛头直指美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个深空探测器——嫦娥一号和第一个商业出口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的诞生地,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建院40年来,我院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70多颗卫星、7艘神舟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进入“十一五”以来,我院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急剧增加,包括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3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近百个航天器研制任务。  相似文献   

9.
韩辉 《瞭望》2000,(25)
发展和部署反导武器是美国 冷战以来一贯的思想,目 的是拥有攻防兼备的能力,谋求绝对安全。目前美国内支持发展和部署反导武器的力量远大于反对力量,美国会和政府在发展和部署反导武器问题上意见基本一致,并已在法律上为部署反导武器奠定了基础。美反导武器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部分技术相对成熟;美经济近几年持续发展,今后几年联邦财政预算将都有盈余,经费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国际社会尚无力制止美发展和部署反导武器。综合上述因素,可以得出结论,美不会轻易逆转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的势…  相似文献   

10.
谢荣 《瞭望》2001,(10)
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 2月 24日在开罗举行了会谈。这是俄罗斯外长同美国布什政府新任国务卿的首次会谈,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双方在会谈中最关注的是美国推进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和反导问题。由于双方立场相距甚远,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双方表示将继续就这一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 俄美双方关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争执由来以久。布什新政府自 1月 20日开始履行职责以来,政府领导人多次强调将加快推进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进程,并威胁说如果不能同俄罗斯达成协议将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俄方…  相似文献   

11.
惠风  王英 《瞭望》1987,(15)
正是“阵阵东风拂面生”的初春时节,由美国“儿童作为和平缔造者基金会”主席帕特·蒙坦顿夫人为团长的“世界儿童和平使团”应邀来到北京。来自美国、苏联、日本、挪威、印度、肯尼亚、新西兰、墨西哥8个国家的14名小使者受到中国朋友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3,(4):33-33
“到2030年,没有国家——无论是美国、中国或任何其他大国——将是霸权国家。”这段话出自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10日刚刚发布的报告《全球趋势2030:可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共和党新政府上台后,奉行“鹰派”色彩浓厚的单边主义,一意孤行推进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研制,扬言废弃1972年5月美苏签署的《反导条约》(ABM),使美俄在反导领域斗争激烈。7月22日,美俄在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期间出人意料地达成了“今后将综合讨论进攻性系统和防御性系统”的框架协议,并在大幅度削减进攻性武器方面达成了共识。7月25~26日,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领衔的美国政治经济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为美俄即将举行的战略会谈铺平了道路。美俄在反导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4,(12):29-29
1.不怕封锁——毛泽东说: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在1950年12月3日宣布对新中国实行全面封锁禁运。面临美国的封锁,毛泽东的态度一是反对,二是不怕。早在1949年8月评论美国白皮书时,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相似文献   

15.
梁立俊 《理论视野》2012,(10):65-69
中关经贸关系从“良性互补”演化到“恶性互补”——两国经济结构上高度依赖,又互相掣肘。目前,美国模式遭遇危机,美国意欲通过加入并主导TPP达到解除“中国风险”,提振美国经济且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加入并植入中美关系因素使TPP成为大国模型,而大国模型的特征就是无法绕开对方解决问题。从长远的视角看,中美两国只有建立合作和互信,通过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才能解决之间的深层矛盾,使中关经济关系重新回到良性互补。短期看,中国面对TPP可以静观其变,也可外围突破,但是最佳的途径是美国,或者TPP其他成员主动邀请中国及早加入TPP谈判。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08,(16):52-53
最近,国际上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美国病了,欧洲老了,俄罗斯牛了,中国醒了——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09,(16):53-53
中国空射导弹PL-13构筑“死亡区” 据美国《华盛顿时报》报道,华盛顿战略评估中心的报告显示,中国“霹雳”(PL)导弹家族涌现出的先进空射导弹——PL-13应引起美国军界的高度关注。《华盛顿时报》称,这款导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超越美国和俄罗斯同类装备的强力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放军拥有了一定的非对称空战优势。美国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庞大空军力量难以再对中国领空构成太大威胁。  相似文献   

18.
美国和波兰于8月14日签署了波兰境内建立反导基地的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将在波兰部署10个导弹拦截装置,并帮助波兰提升防务能力。此前,美国和捷克已于7月8日签署了在捷克境内建立反导雷达基地的协议。这两个配套的反导基地协议,被视为美国从军事上进逼俄罗斯的又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在20世纪下半叶的冷战中,美国获得世界惟一超级大  相似文献   

19.
廖竞 《求知》2002,(10):7-9
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召开党的十六大作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准备。“5·31”讲话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表现形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发,通篇贯穿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方政 《瞭望》1994,(30)
1994年1月开始,中国民航在全行业实施严格整顿。这是中国民航业在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之后,为巩固成果、更上层楼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不信东风唤不回——中国民航整顿实录》一文,不仅写了民航新的领导集体“唤回东风”的决心,而且写了这个领导集体为“唤回东风”所采取的一系列严格整顿的措施。要想树立中国民航安全可靠、服务一流的形象,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真正确立起全行业的“大民航”意识,确立“忧患”意识。 世界各国民航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发生并仍在发生着不幸的空难事件;世界各国的航班也都会因为天气、候客等诸多原因而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