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3,(9):94-95
隋洪明在《法学论坛》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以传统法律责任为核心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面前发挥的作用不断受到质疑,公民生命受害的不可逆转性和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决定必须在完善惩罚式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构筑屏蔽食品安全风险的“防护墙”,在市场经济体制内,监管者、消费者以及生产经营者都有义务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走出对抗、惩罚、索赔、推诿的困境,在预防理念的指导下,共同构建保障社会共同利益的食品安全预防法律制度,改变事后处置的多输格局,实现事前预防的共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民众日益关注的问题,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撑。文章通过分析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现实意义,进而探究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完善法律制度,扩大公众参与主体,增强公众参与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18):38-39
在施行12年之后,安全生产法完成了首次修改。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安全生产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重点加强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事前预防,强化了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4.
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法律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食品安全法》为补充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体系。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制度的缺陷越来越凸显,在立法理念、法律体系、规制范围、刑罚设置等方面均应进一步调整,文章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6.
袁小农 《求索》2013,(12):213-215
食品安全问题属于风险社会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食品安全事故则是食品安全问题最集中的表现,此有必要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模式进行研究。我国《食品安全法》既吸收了欧盟以风险规制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也吸收了以行政监管体制统一化为基础的美国模式的合理成分,使得《食品安全法》的模式成为一种综合模式。我国《食品安全法》所选择的规制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权利要素、知识要素和权力要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刘莹 《人大论坛》2013,(6):26-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的话题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确立了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制度。今年2月,《贵州省食品安全条例》正式施行,为更好的宣传法律法规,贵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大胆创新监督方式,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第6调查室》电视专栏,截止5月24日已播出30个选题60期节目。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0,(3):94-94
刘俊海在《法学论坛》2009年第3期撰文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若干制度创新,目前监管合作比监管分工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因而应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监管与维权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王萍 《中国人大》2009,(23):18-2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食品安全法一方面在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监管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对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机制,包括报告制度、事故处置和责任追究三方面。“官员问责”成为其中最大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之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畅 《求索》2012,(1):149-151
风险社会是一种常态社会,运用风险社会理论解决社会问题是一种常用手法。我国正尝试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基础,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规制模式。为此,需要确立战略性风险规制理念,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并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职能的分离,进而确保风险信息交流的对称与流畅。同时着力发展以行政性规制为主导,以经济性规制为主体,以社会性规制为基础的多元化规制模式,以此实现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加的一个罪名。由于法律对近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人这一主体的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在法律适用上,容易产生分歧,本文将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并结合国情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论述,并重点探讨犯罪主体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有关人体器官买卖的危害行为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基于此,刑法修正案(八)第37条明确规定了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刑法》第234条把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行为作为刑事犯罪进行打击。文章通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分析了本罪的构成,即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和国家器官移植医疗管理秩序;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因此,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本罪与它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规定的抢夺罪存在着不利于实现刑法根本目的的有悖于法理的弊端,抢夺罪的存在模糊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抢劫罪之间的界限,以致于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飞车抢夺犯罪行为性质的认定常常出现争议。本文认为抢劫罪与抢夺罪无论是在客体方面,还是在行为方式和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无差异,都具有一致性,拆解抢夺罪可与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相符,从而体现刑法在人权保障价值取向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丁旭 《青年论坛》2008,(6):105-108
新的刑法修正案草案对斡旋受贿的有关规定有了新的调整,扩大了这一罪的犯罪主体范围。而新的变化引起了对没有变化的原条文中“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这一犯罪构成要件存在的反思。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制约关系,当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时,行为人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必然产生影响,刑法没必要将便利条件设为刑法要件。刑法第388条与一般受贿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立罪状,应该以斡旋受贿设立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15.
从票据当事人行为能力、票据行为方式和票据债务三个方面,考察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以及日内瓦统一冲突法分约中的有关规则和判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票据法》和国际私法“示范法”关于票据当事人行为能力、票据行为方式和票据债务的冲突法规则傲了简要评析,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票据法》和国际私法“示范法”相关规定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我国新合同法中确立的一项崭新的法律制度,对完善我国债法制度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弘扬商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缔约过失的请求权基础、缔约过失责任的司法适用以及缔约过失责任与相关责任的关系分别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对我国缔约过失责任法律制度的构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新刑事诉讼法将"技术侦查"作为独立一节规定,肯定了其证据地位的同时也对侦查机关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必将对侦查主体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新刑诉已经正式生效,侦查机关使用技侦措施在案件范围、申请程序、操作过程等方面受到全面的规范和制约,详悉新《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使用技侦措施的影响是当前公安机关理论与实践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对长期缺乏相关法律直接调整的农地承包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宣示和推进作用。但是,制订出来的承包法的性质与其立法宗旨有明显偏差。文章结合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关规定,指出农地承包法在立法与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刑法修正案(七)》增设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填补了反腐败制度和法律体系存在的空缺,为我国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笔者尝试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为视角。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与贿赂犯罪主体范围比较及贿赂主体的处罚认定几个方面对贿赂犯罪主体再探究,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侦查活动规律是侦查学的研究对象。侦查活动规律是侦查活动本身固有的,反映出侦查活动内在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侦查行为与反侦查行为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侦查活动规律分为侦查活动一般规律和侦查活动特殊规律。本文在总结当前学者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侦查活动一般规律概括为:主客体相关律、因果关系律、专群结合律及物质交换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