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理论的两位重要的学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和朱迪斯.巴特勒对身体的论述。波伏娃把性别看作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她展望的妇女解放途径却是拒绝与超越女性的身体;巴特勒批评了波伏娃把身体看作是被动、固定的观点,强调身体是文化铭刻的结果,有其不可化约的物质性,她在反省波伏娃的性别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别操演的理论,指出身体、社会性别和欲望并非天生和谐一致,而是异性恋体制的规范化造成了和谐一致的假象。本文进一步思考这两位学者的影响,并在身体与性别研究的脉络中梳理了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对这两个议题的关切、论争与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身体之重》是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继提出性别述行理论的成名作《性别麻烦》之后,继续探讨生理性别与身体在物质维度上如何述行建构这一问题的力作。一方面,她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身体的物质性建构进行了考察;另一方面,她力图在精神分析理论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框架内揭示性别认同的幻象。通过批判齐泽克的称谓述行理论,巴特勒提出称谓的再赋义功能,认为主体在话语的掌控当中依然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身体之重》是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继提出性别述行理论的成名作《性别麻烦》之后,继续探讨生理性别与身体在物质维度上如何述行建构这一问题的力作。一方面,她借助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身体的物质性建构进行了考察;另一方面,她力图在精神分析理论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框架内揭示性别认同的幻象。通过批判齐泽克的称谓述行理论,巴特勒提出称谓的再赋义功能,认为主体在话语的掌控当中依然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承认与消解:朱迪斯·巴特勒的《消解性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消解性别》[1(]Undoing Gender)是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第三部以性别、性及相关问题为中心的著作。她此前的两部性别研究著作分别是《性别  相似文献   

5.
罗西·布雷多蒂和朱迪思·巴特勒分别代表当代的两种女性流派:性别差异理论和性别操演理论。朱迪思·巴特勒强调一些话语需要重新构建,这类似于布雷多蒂的"游牧主义"。但布雷多蒂的理论运行在男女二元分类体系,而巴特勒认为性别构建独立于生理性别和其严格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后女性主义者从根本上挑战西方的二元论,身/心二元论成为后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对象。唐娜.哈拉维与朱迪斯.巴特勒把身体放到后现代语境中进行了解读,力图改变父权制文化中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女性的边缘和弱势地位,建构一个多元的、差异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8.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是酷儿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国内学界目前对其理论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梳理、概述层面。从解构主体、跨越性别界限与扮装等方面分析巴特勒的性别述行理论对述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所面临的悖论性困境,对于研究酷儿理论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在当下的实践性价值与局限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朱迪斯.巴特勒著,张生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作为权力的一个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但是,要发现"某人"是什么,某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形成,所依赖的权力却完全是另一种权力。按照福柯的说法,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的存在的条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要列举上个20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应该会没有什么争议地名列榜单。她被誉为酷儿理论的开山祖师之一,而她的著作中影响最为深远、最知名的当属1990年出版的《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以下简称《性别麻烦》)。[1]《性别麻烦》一书对主体、性、性别的思考不仅在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等领域引起很  相似文献   

11.
戊戌妇女运动一开始就对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与西方早期女权运动同样的批判,即用"男女差异教育形成论"抨击"男智女愚天生论",因而成为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中西早期妇女运动对性别本质主义的批判只是详略程度不同,没有本质的差距.这就说明至少中西早期妇女运动的水平不分轩轾,西方学术界笼统地认为中国妇女运动远比西方落后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2.
麦金侬作为西方女权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对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妇女的论述进行了批评.本文试图针对麦金侬的批评来重读<起源>,同时把最新的性别研究成果纳入进来,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以其富有个性的教育主张和研究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其理论的特征在于对性别化教育的批判、对所有涉及女性及性别的教育主题的关注以及提出了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研究当中反思研究者的性别身份,关注性别和女性问题、借鉴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一位怀胎7个月的女护工上班时因触电造成工伤,本人虽无大碍,但孩子出生后成为三级智力残障者。工伤者当时虽向单位提出工伤及赔偿请求,没有也不可能有结果。20年后当事人受一案例启发,在代理其子提起民事侵权诉讼同时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伤害认定请求。但因法律依据,证据及因果关联度、时效等问题,遭遇重重困境。正是这种困境本身,使我们得以发现现有工伤立法在保障孕妇工伤方面的性别盲点,以及由这一盲点造成的权利救济不能,导致女性法定利益受损,使工伤伤害持续化和合法化,从而带来一种性别歧视的后果。本文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具体分析,试图探讨法律法规中由性别盲点造成的性别歧视的后果,提出了一种性别歧视理论及检验标准的本土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批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吸收与借鉴中,中国文学批评界对女性意识的认识产生了西化与本土化两种倾向,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女性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生命意识、性别意识、自审意识和审美意识是现阶段女性意识的表现形态。对女性意识进行开放多元的阐释,是女性文学学科建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7.
解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主义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主义对中外传统性别文化的核心———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两性的命运主要由自己而非生理决定,从而清除了中外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宿命论错误,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批判还冲破了男女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传统性别思维模式,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立了多元并存、亦此亦彼的新性别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不少作品因为重点探讨了两性关系的诸多问题而凸显出浓重的性别色彩和性别意识,具体表现为“性别自省意识”、“性别批判意识”和“性别平等意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的文学表达,不但整体上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空间,更体现出现代女性散文写作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