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守夫 《理论探索》2006,8(2):34-36
亚里士多德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角度,对语言的层次进行了划分,他提出了约定俗成语言论、由种加属差来定义的本质主义语言论、不能定义的最高的种即哲学范畴的意义分析理论。深入理解和把握亚里士多德的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三种不同语言形式的思想,对现代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言论》是萨丕尔(EdwardSapir)的主要代表作。全书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关系。按照原书章节顺序,从语言文化与语言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与思维、文化与语言格局等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指出萨丕尔《语言论》的语言观对于汉语文化及语言理论研究的特殊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融合必然会反映在语言的融合上,而语言的融合又必然记录着文化融合的趋势.语言翻译,尤其是词汇翻译最能体现文化融合过程中语言融合的现象.从文化融合大环境的角度看,语言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吸收异域文化和丰富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易新奇 《学理论》2013,(12):183-184
国内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试图从理论建设、模糊语言语用交际功能研究、模糊语言修辞功能研究、中外模糊语言比较研究、模糊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分析,并讨论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8)
习近平的语言风格具有亲和性、质朴性、风趣性、乡土性的特点,能用最通俗、最简短的语言,将很重要的理论、观点表达清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征、职责和素质方面也有相应的语言表达和论述,对新时期深入研究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严谨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是立法语言的生命和首要特征,但模糊的法律语言在法律实践中却随处可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中文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了模糊性是法律语言的固有属性,并指出模期语言的适当使用能够确保法律语言准确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李南  李淑华 《学理论》2009,(24):42-43
语言输入与输出一直是语言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研究已不再是新议题,但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语言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现象,从心理语言学维度去探究其原因的文章甚少。本文以心理语言学为基点,从语言输出过程中的记忆提取和遗忘两方面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相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车琳 《学理论》2012,(33):161-162
语言是复杂的实体。哲学的语言转向使语言问题成为哲学和语言学的共同研究对象。文章试图从哲学的指称理论来审视语言符号的根本属性问题,即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问题,旨在提出语言符号根本属性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交际过程,它不仅试图回答语言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也解读了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所说内容的心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达自己的最佳关联的假设."从关联理论角度阐述了广告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并说明了广告受众如何推理出广告暗含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唐超  王悦 《学理论》2010,(27):242-243
语言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一直研究的问题,历史上关于语言的习得理论主要有刺激—反应说、建构论、天赋论等等,但是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语言的习得过程。维果茨基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运用到语言的研究中,为语言获得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从语言发展的顺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方面对维果茨基心理语言观的一次再认识,并找出对当今幼儿语言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近年来,在西方的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对于到底是使用定量研究还是使用定性分析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对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在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角度出发,提出在现代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定性分析方法符合性别研究本质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当代以经验论、意向性理论、存在论为代表的语言意义理论强调了语言意义的认识维度、存在维度,却没有直接说明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通过对当代语言意义理论的批判,可以揭示出语言意义的伦理维度。语言意义不但有伦理维度,而且是语言其他意义的根源。语言的伦理意义具有本源性,它是语言作为对话关系的直接意义。对话是他者呼唤我,我回应他者的责任关系。对话的责任关系是研究语言和意义的根本性条件。对语言意义他者伦理维度的揭示,有助于开创一种新的语言伦理学,它强调语言以对话伦理为场域,伦理以对话语言为基础。在对话的联结中,生成了责任主体,语言和伦理也在责任主体的生成中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3.
杨迪 《学理论》2012,(15):207-208
随着人类的交际活动从口述、读写时代进入超文本时代,多模态话语及多模态话语分析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以多模态视角出发审视语言媒体系统和非语言媒体系统的各个角度,期待多模态化的教学及其研究会将教学法及教学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娟 《学理论》2012,(24):32-34
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入手,归纳总结了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方法.随后结合学术界对私人语言存在的探索,提出了几点探索性意见,但同时也提出了私人语言存在论证中的不足.最后结合文学作品,阐述私人感受在艺术领域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兴发  李长泰  焦能 《学理论》2012,(22):25-26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国化、大众化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而大众化的实现更有赖于语言形式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语言大众化,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还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言大众化的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的界定,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境四个方面解释了模糊语言,而且尝试着对语言模糊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结合学者们先前的研究,最后从客观世界、人类主体的认知、社会交际以及语言符号本身四个方面总结了原因。  相似文献   

17.
果笑非 《学理论》2012,(22):136-137
20世纪语言哲学崛起,成为这个时代哲学的主流。《论语》及孔子的语言思想,从古至今研究者甚多,但是,从语言哲学角度来研究《论语》的著作并不多。孔子围绕着"真假"、"是否"问题,提出了"信"、"行"、"仁"、"德"等多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吕婧 《学理论》2012,(35):195-196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导致至今仍没有定论。从语言概念入手,来分析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语言可以分为大语言和小语言。无论是大语言还是小语言,思维都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对于小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有多种形式,而有声语言只是其中一种;对于大语言来说,思维的介质则必须是语言,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9.
李文慧 《学理论》2009,(15):138-139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是大学各部门同力协作、共同奋斗的事业。图书馆文化环境从信息资源、服务、文化标识、馆员素质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从文化标识、语言文化、服务文化、礼仪文化、馆员素质等角度培育文化环境,发挥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耿娟娟 《学理论》2009,(9):176-177
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目前学习者的英语现状的角度,论述了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授的必要性。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教学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同时也要处理好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