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立身处世,根据他所创造的价值、担任的职务等因素,总会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站居一个位置,扮演一个角色。而无论他站在什么地方,都不是一棵独孤的树,他的上下左右都会站着人,同他一样在社会大舞台上充当着角色。这样,比较便成为正常。十几年甚或几十年前,有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在待遇上要跟低的比,在工作上要和高的比”,曾有一段时间,这类口号大概涉嫌极左而无人提起。现在看来,这种比较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对人生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境遇上,不妨回头看看自己的后面,“前人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土的。”这样一比,…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少同志提倡和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办实事”,并把它看作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口号的提出,对于扭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经济建设实际和人们的工作、思想实际的弊端,破除“假大空”那一套“左”的做法,无疑是有益的,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启迪。但是,从“办实事”这一口号的实践过程来看,它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相反,却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消极影响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口号是一种好懂易记、鼓舞人心的宣传好形式。我国是一个“口号大国”。从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一直到现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口号,确实在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的作用。 但是,现在有的口号提得越来越离谱、不切实际了。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和行业提的口号,其荒唐程度不亚于“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那样的口号。例如,有的地方政府提出“超常发展,提前实现小康”,有的行业提出“打破常规,赶超世界一流企业”等口号,就经不起推敲。试问:什么是“超常发展”、“打破常规”?它的内涵是什么?无人作出具体、准确的解释,但给基层带来的害处却很大,甚至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冲击诺贝尔奖!”两院院士、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们,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最能牵动人们中枢神经的有两项大奖:奥林匹克奖和诺贝尔奖。但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对“奥奖”与“诺奖”的态...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要提出“社会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试作一些探讨,以祈同行方家指正。一、提出“社会政治文明”概念的依据 (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明,理应包含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进步状态即社会政治文明的内容。“文明”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其含意虽不统一,却存在着一个共同倾向,这就是把它理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理解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我国出版的《简明社会科学词典》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这个概括是对的,但它又  相似文献   

6.
日前,有机会到苏北某一偏僻小村进行社会调查。刚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写在墙面上那林林总总的标语口号:“要脱贫,先养禽”、“要致富,先栽树”、“经济迈大步,集资先修路”、“粮食创高产,先扩水稻田”。正当我驻足凝视那条“要想达小康,先把电话装”的标语口号时,一位老农一本正经地向我投来一句话:“这叫我们到底‘先’干啥?” 凡事这应“首先”、那须“第一”,这要“大干快上”、那是“当务之急”,不仅使群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而且还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到头来,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标语口号,作为置身于…  相似文献   

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说是顾炎武提出来的。这是一个爱国主义的口号。几百年来,在我们民族面临危难之际,这个口号对于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救亡图存,曾起过巨大的作用,时至今日,仍未失去其积极的意义,为广大爱国群众所认同。 其实,这个口号是颇值得思考的。 先说“亡”。先有桀、纣、秦二世,后有隋炀帝、李后主,乃至再后的明崇祯、清宣统,他们都“亡”了国,哪一次能怨老百姓!“匹夫”有什么“责”?(除了把这些家伙本人叫作“匹夫”。可这又与“匹夫”一词的涵义不合——“匹  相似文献   

8.
“向钱看”作为一个口号的出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人们的经济生活、道德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于是,对“向钱看”口号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评价,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我党在对“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规划时提出,实现宏伟战略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以说,“两个转变”是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根本方针,是保证我国顺利迈向21世纪富有远见的战略措施,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要求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行业都必须落实这两个转变。对外贸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两个转变”对它来说尤为重要。一外贸体制转变的目标是:基本建…  相似文献   

10.
“爱厂如家”,是50年代十分流行的口号,如今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了。不知是哪根神经起作用,使我忽然间想起了这个口号。是什么呢?想来想去,大概是“家”的内涵吧。 家,是温馨的处所,是平静的港湾。尽管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的说法,然而,人们一提起家,感受最多的还是它的温暖、它的快乐、它的幸福。游子盼归的  相似文献   

11.
群众公认,是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用人方面的重要思想,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由于缺少实现“群众公认”的有效形式,在一些地方“群众公认”仅仅成了一句口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影响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对这种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索。(一)“民主测评与推荐”这可以说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式中群众参与程度最高也最能够检验群众是否公认的一种形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的群众参与率很低。因为民主测评与民主推荐目前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一般都是局限在下一级干部这一很小的圈子当中。比…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襄樊市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中,针对群众精神生活较贫乏和部分干部玩风盛、学风差的实际,以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变酒柜为书柜,变牌桌为书桌,变玩风为学风”的“三变”为标志,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全面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喊响“三变”口号,把声势造出来。为使群众性读书活动在短时间内开展起来,去年年初,市委宣传部制定了《关于开展襄樊市群众性读书活动的方案》,响亮地提出了“变酒柜为书柜,变牌桌为书桌,变玩风为学风”的口号。市委统一召集企事业、街道、群众团体等各…  相似文献   

13.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甜不甜,比比革命成功前”,曾是多年挂在人们嘴边的口号,对于教育人们,尤其是教育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青年继承革命传统,立志艰苦奋斗,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只是后来一把“忆苦思甜”绝对化、模式化,荒唐便生出了。一切东西都要这样“忆”,这样“比”,一切东西只能这样“忆”,这样“比”,结果越“忆”越觉得我们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越“比”越认定我们皆大圆满,毫无缺陷。谁若是稍一左顾右盼、不满现状或有几句微词,轻则被斥之为“忘本”、“崇洋媚外”,重则被冠之以“污蔑大好形势”、“攻击社会主义”等等“现行”的罪名。  相似文献   

14.
人权问题,往往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喜欢侈谈的一个活题。早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人曾提出“要人权”的口号。甚至有个所谓“中国人权小组”,居然贴出大字报,要求美国总统“关怀”中国的“人权”。时至1986年,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王若望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竟指责我们开展的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是“侵犯人权”。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叫人权? 一般来说,“人权”就是指人身自由和所要享受的其它民主权利。“人权”这个口号是300多年前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先驱们提出来的。那时,欧洲已萌发了资本主义因素,但整个社会仍处在封  相似文献   

15.
“大锅饭”是一大弊端,这已被实践,尤其是农村的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实践所充分证明。以此著文者颇多,意见也趋于一致了。现在“包”字不仅包围了城市,而且冲进了城市,这是当前形势的特点之一。在城市改变吃“大锅饭”的状况必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胆的先行的改革者,为了打开全面改革的新局面,已向我们提出,若想改变“吃大锅饭”的状况,还必须打破“铁饭碗”!对这一改革口号和举动疑虑者,从而议论者可就颇多了。因为这一改革口号与传统观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不就是‘铁饭碗’吗”发生了冲突;与人们的习惯——相安无事平安度日发生了冲突;也与某  相似文献   

16.
谈“比”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生的快乐和痛苦是比出来的。细想想,这话颇有道理。有位盲人,性格开朗,生活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他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  相似文献   

17.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共召开了五次党代会,毫无例外,都把建设国际化城市作为奋斗目标。纵观深圳的发展历程,提出过许多战略性和策略性口号,却没有一个战略口号像“国际化城市”,持续至今、反复提及、深入人心。“国际化城市”理念已深入深圳的各个方面,成为深圳人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近两年,一些家电生产厂家为推销产品,提出于“终身保修”的口号。这种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可佳,但笔者认为此口号不宜提倡。一是扬劣抑优:承担“保修”责任的企业须生产大量的零配件以供急  相似文献   

19.
孙燕 《民主》2006,(7):42-43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有的地方就跃跃欲试,计划着农村的房屋大拆大建。他们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最感兴趣的是“村容整洁”这一条,并把它简化为盖新房、修宽路,认准了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抓手”,逮住了它,一下子就可进入“佳”境。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共中央的建议刚提出80天,党中央、国务院就发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这是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防止“刮…  相似文献   

20.
李秋生 《民主》2004,(1):43-43
在我国北方一些大都市,每到夜晚, 饭店、酒楼、浴城,生意兴隆,灯红酒绿,大都是公款消费,一掷千金。在这些吃喝玩乐大军中,有的是生来能吃能玩,有的则是迫于无奈。别人吃了、玩了,你得跟着, 随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合群,不够“同志”,不够意思。对这一奇怪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正聿教授指出:这其实就是“潜规则”。大家都这样做,你也要学会,不然就会被这个“潜规则”所抛弃。说白了,就是“学会腐败”, 如果不学,就进不了这个圈子。好一个“潜规则”。生活中,凡是带上“潜”字的,好像都不那么好对付,潜水艇、潜移默化、潜意识,如此种种。“潜规则”恐怕就更厉害了,这些规则虽然你看不见, 摸不着,上不了台面,列不上条文,但它确实存在,左右你的生活,影响你的情绪,甚至比一些公开的规则还管用。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如果你脑子里少根筋,不随波逐流,就很有可能成为孤家寡人一个,说话没人听,工作没人帮,生病没人问,测评没人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