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继承和创造的过程,为了使人类文化创造不至于因个体自然消失而消亡,人类需要档案作为载体使之广泛传播和永远流传.人类就是借助档案,使前人的文化创造得以沉淀、积累,铺垫成为进步创造基石,进一步创造的成果又以同样的方式积累在档案库,从而成为后人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资源.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档案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最原始的敬畏自然,到逐渐的利用自然来创造价值,再到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在这种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可想而知,人类最终对待自然的手段并不是那么和谐友善的,而是力求彻底的征服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但问题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人类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无限追逐利益这两方面视乎是选择了后者,现在唯有拿出自己的理性,人类社会才会得以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智慧的探索和各种努力只不过是自然系统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而施加的一个作用力.如果把人的智慧力量看作是自然本身的力量,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必将是一个可以实现的自然本身的天然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时代价值。本文认为,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程度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人类社会发展观念的演变遵循“以人为本———以物为本———以人为本”这一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对人类影响的重大性以及自然保持相对独立的重要性.尊重自然,才会尊重自己,只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使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使人类社会真正进步.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现代大部分中西方哲学家都比较赞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要真正了解这种状态,就有必要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解读."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有其传统意义,但"天人合一"也是一个有着广阔意义的哲学命题,在现代哲学领域中更应该有其发挥作用的天地,因此就有必要在符合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意义上对其内涵进行现代性的更深入的拓展,本文就是尝试从现代意义上对其进行解读,同时也就不再对其传统意义进行过多的赘述.  相似文献   

6.
构建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人、社会、自然和谐地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以平等的心态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尊严,与自然建立起和谐、亲密的关系。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构建小康社会的破坏因素;生态文明是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生态文明是构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 我们的家园美丽而芳菲。碧水、青山、蓝天、绿地。各种植物与人融为一体,各种动物与人相生相伴。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靠的就是这个家园。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家园里的人的首要选择;善待江河湖泊山石草木及各种动物朋友,让家园永远美丽芳菲温馨和谐,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艾菊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但人类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以"自然-文化-人"的和谐统一互为因果的.人类文明史上一切积极进步的学说,均体现为坚持人本主义精神、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为最终目的.社会场论就是旨在探究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的前提与动因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而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1.
法院调解作为诉讼的解决方式,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法院重新重视调解工作,是对于调解在新的历史时期独特价值有了新的发掘,是诉讼的本质规律和诉讼调解的优势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对于"东方经验"的承扬和发展,是法院对于本土司法规律有了更深、更全的认识,同时也表明了建设法治社会的美好愿望离不开中国现实的法治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一观点是通用教材所持观点,但学术界已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对事物的解释及其程度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内容,但离辩证法对事物的整体性和普遍性地解释水平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只是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是在更深层次上全面、综合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整个过程以及结果,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更符合辩证法的本性。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是对现代主义、现代化所蕴含的理性精神的批判和解构。它的合理性表现在拒绝分离秩序论,倡导有机整体论;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绝对化的否定观,缺乏斗争的统一性是其发展观的失误。当前我们所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更是批判吸收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的积极成分,克服其片面性因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我国环境法治的路径,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主题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文章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路径,认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必须全面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15.
批判中的法学与法学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对法律现实的理论认识活动 ,不如说是一个对法律现实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批判法学彰显了法律认识过程中的审视意味 ,让人们意识到没有批判的法学是封闭和僵死的体系 ,法学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更新和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 ,一味的批判与普遍的否定也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的复活。因此 ,对批判方法的法学应用需持谨慎而又必须予以正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人的需要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出发,可以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的需要理论明显呈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最终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实现了对人之需要的全面具体地把握。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发生学逻辑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必须从"具体整体性"的高度关照人的需要问题,树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为防止衰老而保持文化整体的灵活性、模糊性,在整体结构各部分的均衡、调和与相反相成中运行,注重继承性、连续性、传述性,构成了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正常发展的文化,必须时时否定旧有,其文化与文学是在整体结构各部分的精确性、片面性、极端性对立斗争中,以批判性、否定性与跳跃性的形式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批评样式而出现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其理论建构必须围绕文学的本质、功能与价值而展开,这是文学批评学科建设自身逻辑展开的要求。伦理学批评的出现与后续发展既要考虑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的现状,也要指明它们应该发展的方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回应了“文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的科学论断,而对于伦理道德状况的认识也最终将服务于我们自身生活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9.
政治实践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立体结构的视角来看,政治实践发展的主流形态表现为“社会政治实践-国家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轨迹;而从政治主体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历史发展表现为“氏族型政治实践-阶级型政治实践-人民型政治实践-人类型政治实践”整合性推进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方法论 ,对法的发展过程进行再思考 ,认为法应该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习惯法阶段 (肯定 )———国家法阶段 (否定 )———世界法阶段 (否定之否定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