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社会公德,顾名思义,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又叫社会公共生活准则。通常是指一个社会全体公民为着维护社会生活正常进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而要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同生活关系,不是某一特殊领域的关系,更不是某一特定阶级的关系。它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  相似文献   

2.
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规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对抗社会中,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的对抗。直接导致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及其对这些规则评价的对立,这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在阶级对抗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是它主要的和显著的特性。但是,正因为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规则,而构成人们社会生活的条件又是多层次的,所以,阶级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形态下,既需要法理规则的强制约束,也需要精神美德的培养塑造。刚性规则在公共生活领域是必需的,但其仅能在道德底线层面发挥效用。而道德纪律则能够着眼于社会良序生活的构建,将私人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品质同公共生活领域的规范伦理精神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高炜  宁琳 《前沿》2008,(2):194-197
人们通过传播行为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对信息等方面需求的同时,在传播活动中形成的传播关系也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行为在接受先在规则制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冲破旧有的规则体系,建构着新的规则,并不断的沉淀为社会制度当中的一部分,有效地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社会关系的互动,协调着不同个体、群体之间不同层次的利益关系,共同为建构传播理性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具有全民性、时代性、稳定性、民族性、地域性、简易性等特征。社会公德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胁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抓好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对培养“四有”新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十分必要。怎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呢?我们认为,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主阵地。广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二者的区别第一,含义不同。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则是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要或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第二,性质及所属范畴不同。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规则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是可以制定、修改或加以废除白勺。第三,存在领域不同。规律既存在于自赳领域,又存在于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并可按其范围划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规则只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是人们正常生活的需要过统治阶级意志的反…  相似文献   

7.
有关公共性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作为行动领域,是一个非个人的交往、信息和舆论领域,它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在公共领域中,人民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达成共识,以实现对国家活动的民主控制。他认为,与国家、政府支配的“行政的公共性”不同,“市民的公共性”是由作为独立个体的市民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与其他市民共同合作创造的崭新的生活新世界。也因此,有学者认为,“研究公共性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社会运行基本规则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在统治者手里,法律是统治的工具和制裁的利剑;在道德家眼里,法律是道德堕落时人们无奈的自救;社会学家认为,法律是弱者的保护神。无论对法律意义怎样表述,谁也无法否认,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法律是人们共同信守的契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法律是每一个人的保护神。"  一个和谐社会的建构,并不仅仅是社会公民的心灵提升,道德升华,或者经济条件的改变。社会和谐的建构真正依赖的还是对法律正义的信仰。当法律成为信仰,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规则中和谐运转  相似文献   

9.
吴弢 《中国减灾》2012,(7):58-58
规则,是制订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它具有普遍性。有了规则,严格遵守规则,人们才能和谐有序地生活。减灾,就是减少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害风险。减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正常生活和各项产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穗 《湖湘论坛》2006,19(1):6-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构建这一方面的和谐,主要依靠政府运用公共政策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协调。协调过程中,能否实现利益和资源在社会利益主体之间得到公平、合理、有效的协调和配置,关键在于公共政策能否主张公平。公共政策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推进器。第一,能促进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关于利益分配合理与否主观共识的形成。公平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的主观认可。公…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性的结构转变,并为公共性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实践空间。这一空间吸引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参与其中,就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展开讨论和行动。由于其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逐渐扮演了无所不在的角色,因此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意识的规则,其意义是保障人类在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中生活,或者说,就是保障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美好生活建设需要规则,规则使人成为人,使人真正过人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成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综合体,使人们过上一种自觉自为的生活。对人类美好生活建设起规范和引导作用的规则主要有法律和道德两种规则,法律规则与道德规则既相区别,又互为转化和相互补充,通过调节、导向、评价三种功能对美好生活建设发挥作用。规则作用的发挥,要通过人们对其认同和遵守实现。培育规则意识,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三位一体推进,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建设法治文化、加强公民个人规则修养等。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制度共同塑造着社会主体的自由和秩序,在道德建设中加强制度认同,从而确保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只有将道德建设和制度认同统一整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把人们的行为纳入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树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意识,在制度规则中体现优良的传统美德,在道德自律、自觉和自由中升华制度的正义规则.  相似文献   

14.
特别关注     
社会公正取决于制度安排魏子扬、侯琦撰文说,社会公正与制度安排的关系是人们普通关注的。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生活,并获取制度规范下分配的社会结果。公正与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公正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公正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文章指出,公正的制度应该是公民公共意志的表达,是对公共社会生活领域中社会行为的规范限制,是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平等权利和与权利相对应的平等义务的公共原则。因此,它必须是透明、公开、明确、具体的。而且,实质有效的制度首先必须是普遍、平等的。让所有个体、群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拥…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就强凋多数人共同或公用。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现在,“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几乎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在现代政治社会里,公共性是国家政策取得合法性的基础和影响权威性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伦理学告诉我们,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规范和准则。公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就在于,公德是道德水平一个方面的反映,是思想道德的展示。公德作为一种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向心力,是保证社会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公共性转变,传统社会生活结构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友善正成为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凸显的公共性道德诉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也是维护健康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友善包含善待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友善的价值实现,必须与加强公共道德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激励体系、培育公民风范和大力弘扬传统友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培育良好的公民关系和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8.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与利益冲突,被人们内心所确信,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规则体系。本文将针对民俗习惯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许建良 《前沿》2003,(11):175-178
“规范”指约定俗成和明文规定的准则。法规、公共生活规则和伦理道德等行为准则是其主要内容 ,它给人们提供行动的必须和当为之方 ,具有强制性和调节性。现代化的建设呼唤着现代化文明 ,它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对规范的高度自觉。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各领域 ,全方位地加强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