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2.
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现象;从历史上看,它跟德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于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将虚无主义特别看作是一种德国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施特劳斯在美国以"德意志虚无主义"为题做了一场公开演讲。本文试图顺着施特劳斯的论述对德国虚无主义作一些概括性的思考,尤其关注德国传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反应。希望由此为进一步理解当代虚无主义和现代性问题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奢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施特劳斯本人哲学和政治立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国内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6-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影响及对策、习近平论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近代以来就始终沉浮于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之中。近年来,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思潮又在我国沉渣泛起,甚嚣尘上,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对此,学界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基础上,主要集中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起源演变、本质表现、消极影响及其应对对策等四个理论维度,以期反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历史源流和现实概观。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党历代领导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重新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和驳斥,强调破立并举,在坚持唯物史观中筑牢人民群众的思想根基;审时度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意识...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它歪曲历史,颠倒是非,企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它丑化历史,夸大其词,响应西方反共势力“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企图;它诋毁历史,否定革命,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尊重历史客观性、把握历史规律性、还原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近年来在学术界、文艺界等领域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抽象人性论"等表现方式,打着"重新评价"历史的口号,歪曲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在思想上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我们必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坚持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认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而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基于唯心主义产生的一种反动性、非科学性的政治思潮,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深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既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有着自身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因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绝不能仅聚焦于一般意义上所界划的政治观型维度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视域,也必须关切以日常生活观型、文化观型等样态呈现出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后者恰恰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滋生、扩散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故在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之后,深刻透视历史虚无主义现象生成布展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情境的基础,探析遏制或削弱其存在的各种土壤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头换面,使大学生呈现出价值观念混乱、政治信仰模糊、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等消极倾向.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干部的危害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不仅仅停留在干部的史观问题上,更深层次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会影响民族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治站位。由此,在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的复杂情况下,突出少数民族干部的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提升民族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自觉,强化民族干部"四个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将自我意识视为精神现象发展的转折点,而苦恼意识则是自我意识的完成,它完整地展示出人类所有精神形态的基本辩证结构。近代以来,围绕哲学与科学、知识与信仰、理性与虚无的争论无不源自自我意识这种令人“苦恼”或“不幸”的辩证结构。认识到这种结构就是人的根本的生存状态、存在状态,这不但是人追求自由和幸福、克服虚无主义的起点,也是人的使命和命运。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媒时代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新兴的网络媒介传播形式,表现出庸俗化解构历史、娱乐化包装历史、表象化重构历史的形态,呈现出更加隐匿化和生活化的软性传播特点。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减弱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歪曲、对历史自信的消解、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危害。因此,智媒时代仍需从网络受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网络监管三个方面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辨析与应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混乱、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降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期待。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蔓延,其传播主体复杂而多样。就境外敌对势力来看,西方通过控制网络话语权来传播西方价值理念,通过歪曲事实来诋毁中国。就国内群体来看,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有四类人群:一是少数学术研究者,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后为其充当意识形态输出的代理人;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要么利用学术制造烟雾,要么利用敏感时期大做文章;三是少数影视剧创作者,完全受市场利益驱动,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任意过度戏说、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四是少数网络写手,在利益驱使下,以哗众取宠的网文、任意捏造的谣言、恶搞英雄等手段来吸引网民。对这些传播主体,必须辩证分析,同时加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有其思想源流和现实基础,其本质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唯物史观的反社会主义思潮;其危害表现在对学术界、对政治、对社会和对青少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某些大学生中间沉渣泛起,其对历史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滥评、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历史观、道德认知、民族情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系统化、传播受众大众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效果裂变化;在多个层面威胁国家安全,在思想层面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政治层面动摇党的领导,在文化层面消解文化认同,在历史层面扰乱历史共识。对此,要敢于善于斗争,构建战斗堡垒;讲好历史故事,筑牢历史根基;抓好重点对象,夯实群众基础,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列奥.施特劳斯的理论逻辑中,现代西方虚无主义根源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对古典政治哲学的背离,这种背离可归结为从古典的义务主导到现代的权利主导、从古典的温良理性到现代的理性自负、从古典的守望理想到现代的关照现实。在施特劳斯看来,对于现代政治哲学而言,无论是权利至上的思路、还是将同意置于理性反思之上的行为、或是使实然优先于应然的做法,都为现代虚无主义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有其借鉴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着其逻辑的及现实运作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