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土地制度着手 ,从人地关系、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乡村社会的权力权威格局、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与乡村社会政治发展之间关系 ,认为土地制度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有起伏 ,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 ,它对乡村社会政治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人民公社制度的另类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公社曾经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很多人认为这是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对农民的激励不足造成的。从劳动力产权这一新的角度来看,人民公社的解体是由于公社对劳动力产权的安排导致了劳动力产权残缺,这直接危害了农民的直接利益,对农民激励不足,并最终导致了人民公社实践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李金红  雷国新 《理论月刊》2003,(11):109-112
本文采用“集权政治解体—重构”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文章认为旧王朝体制对现代化因素容纳能力有限和西方文明扩大了中国制度选择集合是导致中国集权政治解体与重构的原因所在。集权政治的解体与重构经历了地方离心势力的形成和迅速崛起、传统集权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与受挫和集权政治的重构三个阶段。集权政治的解体与重构完成了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演变,但其艰难曲折的历程也延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清末乡村皇权、族权和绅权的联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关清末乡村社会政治特征的主要观点有三个:即皇权政治、乡绅政治和宗族政治。“皇权政治”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从来都是在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官僚体系以及正统思想的控制之下,乡村组织和地方精英只是国家政权的附属,皇权控制清末乡村社会的一切。“乡绅政治”认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存在着国家、士绅和村庄三方面的三角结构。在清末,国家没有完全渗入自然村,各村庄是相对封闭的,村庄内各阶层中最上和最下层与外界关系较多,国家对村庄的联系是通过乡保进行的,而乡保是国家与士绅之间的缓冲器,各村庄是由士绅…  相似文献   

5.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乡村土地政治的逻辑就是共产党以土地为媒介或手段治理乡村社会。在梳理既有理论进路的基础上,本文从执政党土地政策变迁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变化和调整来考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认为在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家庭承包制时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历了国家建构与阶级解放、全面控制与依附、国家赋权与公民权的生长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随着人地流动的加剧,需要进一步调整土地政策,赋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产权,以土地为纽带把国家和农民链接起来,从而强化农民对国家的制度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认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国家必将回归社会,这一理论对我国乡村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将乡村治理同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相结合,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的乡村社会变迁超越了乡村传统的循环,荡涤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重塑了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它是国家主导的对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强制安排过程,另一方面也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对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变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曾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状况而言,中国农民摆脱了公社体制下政治参与的诸多负面特性──参与方式的非理性化、参与行为的运动化、政治情结的扭曲化、政治生活的异常化、政治人格的非独立化等等──日益显现出制度革新后农民参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真切积极性:拥护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农业多种经营、普遍关注国家大事等等。然而,正如改革时代是矛盾丛生的转型时代一样,考察中国农民在改革时期…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城市化语境下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不复存在,农村逐步变成城镇,农民逐步变成市民.二元结构趋于解体,工农业差别日趋缩小,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彻底改观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区别在未来社会中转化为大中城市和城镇的区别、居民从业结构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文化与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等内容,在这个综合发展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它的关键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促进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经济机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人才理想素质的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素质的确立与个人利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塑造人们的理想素质方面,灌输得较多的便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但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条件下,往往使这种理想过于片面化、简单化和空想化,以及在处理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1.
云南近代华侨的形成、结构和华侨资本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侨居”是一种已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在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几次称得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向国外迁徒的社会活动,大多与政治原因有关。时到近代,除了政治的原因外,侨居这一现象才转为以经济原因为主,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容忽视。因为它已与中国封闭式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世界经  相似文献   

12.
政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张泉林同志来稿对政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们的思想变化规律,协调人们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的区别在于,政治(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刑事司法的生产力标准问题研究周湘伟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利益关系等都处于解体和重构的过程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评价模式正在形成。在这种新形势下,刑法的评...  相似文献   

14.
政府的基本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当前转变政府职能,我认为重点要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一、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势在必行转变政府经济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利益主体多元化、产权逐渐明晰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运行法制化,就必须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  相似文献   

15.
人才市场宏观调控与计划调控的根本区别江苏省盐城市人事局副局长季志富来稿认为:一谈到人才市场宏观调控,有的同志就会想到是“统包统配”复辟。其实,计划和市场两种条件下的调控有着根本区别。──指令性与调节性的区别。传统的人才“统包统配”体制,在人才国家所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 20多年来,政府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仍与市场经济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因此,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对于加快实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场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   政府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妥善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它的基本职能,应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服务上。   第一,发挥政治服务职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江总书记多次强调,讲政治的核心就是要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集权国家的形成早于西方。由于形成的社会基础不同,中国古代集权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与西方迥然有别。中国古代集权国家自产生以来就带有集权主义以及政治和国家优先的传统。与之相伴的是不成熟的组织水平低下的广大乡村社会。集权国家采取政治的手段而非经济的手段从乡村中汲取资源,并且这种政治手段在文化体系的支持下得到了合法性的论证。集权国家依靠庞大的官僚队伍同广大乡村社会联系。集权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方式从地方分封的分权状态过渡到郡县制的集权形态;但集权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程度是有限的,这就使乡村社会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为了对乡村社会实行统治,集权国家宣传正统文化理念,一方面依靠儒教理论使乡村社会的乡绅成为集权国家对乡村社会实施间接统治的力量,另一方面依靠儒教理论来规范乡民的思想和行为、使乡村社会以宗族聚居为主要形式,进行相对独立的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的完善程度对中国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深刻意义,从多理论维度对乡村治理进行考察表明,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是回应时代要求和保障农民直接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必然选择;通过国家正式制度和乡土制度①的博弈为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行提供一个乡村制度框架保障;通过改造和升华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大力培育现代乡村社会资本,为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提供扎实的现代社会基础;通过多中心治理体制促使同时满足乡村公共利益和农民个人利益最大化要求善治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12,(2):45-45
李斌在《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对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整合乃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在乡村地区的一项重要实践主题。建国后,中共领导的现代国家通过吸纳政治参与、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展开思想宣传劝导等形式,成功地实现了乡村高水平政治整合,因此得以在向乡村社会深入拓展基础性权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乡村社会民主自治管理 ,也就是村政管理 ,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行为过滤的功能 ,它一方面对政府的行为约束、筛选和过滤 ,另一方面也对村民及村社组织的行为约束、筛选和过滤。本文着重揭示这种过滤性界面的存在 ,其构成因素及其过滤机制。这种过滤机制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自治民主、村民的利益 ,对于发展农村社会的经济和实现乡村民主政治目标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