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哥白尼武"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武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2.
学习是克服"本领恐慌"的最好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麻 《理论前沿》2003,(3):32-33
记得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何谓本领恐慌?实质是一种本领危机,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将其与政治恐慌和经济恐慌相提并论,甚至比政治恐慌、经济恐慌更加可怕,足见其是一切恐慌的根本,也就是说,不克服本领恐慌,经济恐慌、政治恐慌等一切恐慌都会接踵而至,一旦克服了本领恐慌,一切恐慌都无需恐慌。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新世纪,本领恐慌更加严重。如何克服“本领恐慌”,适应时代步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曾经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斗争的指导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兴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辩证法似乎要被打入冷宫。但实际上,黑格尔辩证法拥有其哲学自身的理路,对于它,庸俗泛滥的理解固不可取,简单的抛弃也非科学的态度。辩证法不是处世的小计谋,而是生命的大智慧,即是实现自由的方法和道路。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康德因其揭示了自由的先验来源而功不可没,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却使自由从康德的“天国”回到了“人间”,“对立统一”就是要使自我在他者中实现自身的自由,使自由成为存在于他者之中的现实;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不是自我对异己的消耗,而在异己中保持住自己,它既成全了自身,也成全了他者。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是要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
注释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人们一直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来概括和指认这种注释,然而,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陆九渊的一个心学命题,根本就不是一种注释的原则和方法。对“易注”样本的分析以及相关方面的考察,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其实质乃是用母本的结构语义来表达注释者的思想;这种注释不是寻求原义的语义训诂,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哲学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重大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丰富和发展,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进步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内容。一个高度文明、民主、富强的国家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统一体。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所谓的“政治清明”,从“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到“乾嘉盛世”,曾被千百年称道,但这是“政治文明”吗?肯定不是。一个帝王的清明决不等于一个社会的…  相似文献   

7.
斯宾诺莎从“自因”出发 ,对于“上帝 -神”“存在”命题之“证明”作出小结 ,他的“实体”“自因”说深入人心 ,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斯宾诺莎哲学的意义还在于 ,他从这个前提出发 ,“推出”整个的世界 ,把感性情感世界包容在他的表面很枯燥的“几何式”逻辑推理之中 ,使人们日常经验世界具有了一种意义。这一条“自上而下”的思想路线 ,奠定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在这条路线指引下 ,并开创了“现象学 -显现学”的道路 ,其重要性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8.
列奥·施特劳斯认为,在人与上帝、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中所发生的一切行动以及由行动引起的一切分歧、冲突与纠纷,需要有一个判别是非好坏的绝对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自然法。由于现代自然法论否定了人天生是社会政治动物,而主张由恐惧暴死所产生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是自然法的基础,这导致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在理论上出现了全面否认自然法的虚无主义观点,在实践上出现了极权主义政权的结果。作为关于自然正确的理论,它是对政治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探索的学问,在某种意义说,自然法论就是政治哲学。只不过政治哲学更侧重追问什么是最佳政体,而自然法论却偏向德性秩序的探寻。为了拯救自然法,避免大屠杀惨剧的重演,克服现代自然法论的局限,施特劳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与言辞,以自己的方式带领求学者们走出虚无主义困境与危机,为我们回归原初自然法论重构了七个基本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自由”是政治哲学的经典命题,特别是自从现代市民社会确立以来,人们始终以自由作为超越现存生活的重要价值诉求。马克思批判审视了传统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观,主张积极维护现实的自由生活。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日益深入,马克思看到自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在倡导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批判空洞自由权的同时,从时间的占有角度理解自由的现实规定。马克思自由观涵盖唯物史观所及之自由视域、思路与方法,在当今时代仍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尼采如雷贯耳的大名响彻了一个多世纪,尼采哲学的研究也早已经成为世界性显学,但是大多数尼采的阐述者都把目光聚焦在他的“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超人”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思想上,而忽视了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他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而笔者认为,这一学说恰恰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因为它正是尼采整个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石,也是尼采最坚定的信仰,所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一学说作一细致地论述,本篇就专门来阐述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一、爱的命定的基本内涵。在尼采看来,生存是无目的的、无辜的、…  相似文献   

11.
“两种自由概念”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赛亚·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中所论述的"积极自由"至少包括以下四种含义:"自我解脱"的禁欲主义自由、"自我实现"的理性主义自由、集体和社会化形式的自我肯定、强调政治参与和"自我立法"的共和主义自由.伯林的"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与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哲学分析来看,"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都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阿尔都塞思想的三个渊源,发现阿尔都塞不仅继承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还吸收了巴歇拉尔历史认识论和斯宾诺莎唯理论的某些思想观点。与其说他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不如说他是一个“唯科学主义者”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纯粹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重提“纯粹哲学”对于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提倡“纯粹哲学”并非主张哲学脱离实际。康德提出“纯粹理性”,他的“三大批判”都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意义上具有现实内容。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他的“精神-理性”经历过自己的过程后,是有血肉、有学识、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哲学的问题本身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涉及现实的深层问题,做哲学当然需要排除某些“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十一五”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全国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统一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统一战线在促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统战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化解消极因素,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奋斗的历程中,充…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17.
从"自然状态"思想实验的特征出发,对于人们放弃自由以缔结一个能充当公共权威地位的政治国家,霍布斯是能证成的,但是在论证其国家主权理论时,按照霍布斯对自我保存的理论预设,毫无保留地将生命自由等基本权利都置于国家权力之下显然是不合乎逻辑的。从绝对自由的个人权利过渡到绝对专制的国家权力均将彻底消融自我保存的目的,因此,自然状态的思想实验并非仅仅证成了国家的合法性问题,同时还为人们的各项权利寻求到了形而上的依据,最终还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成为科学的一个根本特性所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的“实践”只能是“革命的实践”,即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方向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什么“人学的空场”,但也不能笼统地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人”始终是“现实中的个人”,即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规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阶级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时代下,人自出生起,就与政治(或政治行为)密不可分,时时与政治(或政治行为)发生关系。在此情景下,是不是就意味着人都会参与到政治(或政治行为)中去呢?如果不是,人与政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人是否先天享有其自由的权利呢?就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文章试图以严复的《〈民约〉评议》为起点,就相关问题展开论述:既然人天然与政治有关,就必须确立人对于政治的优先性原则。不仅要赋予和肯定人们“参与政治的自由”,更要用体制保障人们“逃避政治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前见是德国当代哲学家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体系中极富特色的一个概念。加达默尔不再把前见作为理性和自由的对立物,而是从人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出发,指出前见是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是历史赋予理解者的生产性的积极因素,确认了前见的合法地位。他的这一理论虽然还存在不少缺陷与不足,但是却为我们认识世界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