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水华 《求实》2007,2(9):16-19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2.
为了寻找"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阐述了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实现人的本质的确证,而是产生极端的异化;并没有认识到自然科学是来源于又服务于实践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社会事业;在实践中,感性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激情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要实现自然科学成为人的本质确证以及人文与科学的统一,马克思认为要建立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这就是马克思早期视野下的自然科学思想,仍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家用  赵雄 《学习论坛》2009,25(5):56-5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受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本学的自然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人,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历史不过是“自然界成为人”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的过程。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文本叙述当中渗透着共生的认识逻辑。马克思从共生逻辑来理解事物,理解人的本质,并用共生方法分析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认识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他者的共生离不开审美,审美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人这个阶段所出现的人的主体结构,其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人在审美基础上实现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的统一。人与他者的共生通过实践这个具体的途径来实现,马克思用共生的方法来分析实践,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生成的过程,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既蕴含着人的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统一的应然价值,也存在着多样化互动共生实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马克思用共生的逻辑抽象出"类"的概念,"类"本位具体化的社会类型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挖掘马克思主义共生理论对反思现代性、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理论的批判入手,阐述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一个体现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理论,归根到底是一个倡导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本质上是当今世界所提倡的绿色消费的理论先导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绿色发展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绿色发展蕴含了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要求;自然界的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符合自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类对自然开发过程中需要科学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同时尊重自然规律的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要求,表明了以人为本的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马克思早期重要的生态思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揭示了异化劳动导致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而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解,使人与自然界重新统一,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途径——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史观出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三种状态,即没有异化的本真状态、异化状态和扬弃异化后的状态、在青年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统一的,即人通过劳动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无机的身体与人的活动相统一;但是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自然不仅成为与人相分离的存在,而且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共产主义作为对异化的积极扬弃则实现了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复归,这一复归最终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在人重新成为社会的人的同时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与统一,因此,马克思认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人是自然界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脱离人和人的活动谈论自然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实践,人不可能对自然环境无所作为,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所蕴含的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军 《理论建设》2012,(4):31-36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界中,感性世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世界,是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的开放的世界。而感性世界的现实性、统一性、开放性只有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感性世界的现实性是在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性世界的统一性必须通过现实的、开放性的人的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得到实现;感性世界的开放性始终以现实的、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的实践过程为内容。这说明了感性世界的现实性、统一性、开放性统一于感性世界的实践本性,是统一的实践对感性世界本质的确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理想.作为劳动异化的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异化现象,并且解释了文化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对于当今文化批判和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是一个启发性源泉,具有重要的发掘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伦理的主要内容有:“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发展是人的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真正统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挖掘和整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思想,彰显其当代价值,对于破解当前中国存在的发展难题,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应对风险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对于努力推动绿色发展,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善与美虽有区别和对立,但又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善与美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先后产生,在社会实践即人的目的实现和人的本质对象化(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得到统一,形成伦理美,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自然生态思想并不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上,它是对当时生态状况的批判性反思.其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生存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问题的制度根源.马克思的自然生态思想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从人和自然之间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界定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即实践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揭示了人的本质之谜,实现了人的本质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一、和谐、协调统一———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经过理性反思发现 ,导致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主要责任在于人自身 ,是人类自己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对自然 ,人类不应仅仅看到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人类更应学会与她和平共处。换句话说 ,人类应该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明确提出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曾提出了三个基本思想 :1、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人离不开自然界。“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① 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的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实践观奠定了经济伦理的人性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经济伦理的主体,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从根本上冲破了经济人崇拜的迷雾;马克思的实践观彰显着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的双重理论品格,从根本上弃绝了一切从抽象原则上寻找经济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唯心主义路径,同时突出了经济伦理的革命性与批判性功能,指明了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取向。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经济伦理内涵,对我们构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熊芳 《探索》2011,(1):161-165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从感性活动的两个向度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完成,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和"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时,从感性活动内在矛盾的展开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认为人与自然的片面关系根源于感性活动本身的内在矛盾,是这一矛盾的展开使感性活动中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发生疏离、对立,导致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发展,并最终将使之得到克服。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为我们从哲学上回应当代生态危机问题所提供的方法论启示在于:人们持有一种人与自然相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感性中心主义"生态观以及拥有是其所是的规定性,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