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民主的回归——从选举民主到过程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同顺  张国军 《探索》2012,(1):53-59
民主观念在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贯穿其中的线索是民主的价值内核及目的性的丧失,民主最终成为选举民主所理解的一种空洞化的规则或手段。选举民主使民主陷入无意义,并使新兴民主化国家面临一系列困境。作为对选举民主观的批判,过程民主观复兴了民主的价值内涵。过程民主观认为民主本身是价值与规则、目的与手段、理想与现实的综合体,并且永远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要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间的界限",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方面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推行其价值观念,提出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近年来延续不绝。认同西方"普世价值"者认为,西方国家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应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怎么能否定呢?我们不是也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我们不也讲人权吗?进而提出,谁否定"普世价值",谁就是站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对立面。这种观点容易引起思想混乱,颇有澄清的必要。澄清"普世价值"的是与非需分清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宣扬和推行"普  相似文献   

4.
从长远来看,党内民主就是要选拔出一个好的候选人群体,然后再交给社会进行选举,从而实现社会民主。这个方向非常有助于中国探索一条能够超越西方单纯强调票决的选举民主的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提出了"君"的理想人格和必要条件.他的君臣分治论,提高相权,抑制君权,并赋予独立于行政机构的学校以议政权、监察权和一定罢免权.这是一种类似于西方君主立宪代议制的政治设想.但它与西方式民主在人民与国家关系的侧重点上,在国家领导者是为万民还是为特定阶级利益服务上,在是否在体制内对执政者进行经常性教育三点上有不同.这种中国式民主的模式,可以与西方式民主互补,从而创造出更高级的民主模式,使民主政治真正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曾几何时,西方民主的光环如日中天,大有"终结历史"之势。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前,中西学者和媒体共同会诊西方民主衰败,既使西方民主的"普世性"理论折戟沉沙,也反映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和人心的变化。作者梳理了有关资料,认为西方民主已经衰败并概括出五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程恩富  段学慧 《唯实》2018,(7):29-33
长期以来,美国自诩为世界民主的标杆,把美国式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到处推销甚至强力推行。受这种霸权主义话语权的影响,一些国内外舆论热炒和宣扬这种所谓"普世价值",把美国民主推崇为"普世价值"的典范,把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归咎于基本制度和体制,鼓吹只有接受西方"普世价值"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他们意在否定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应对多元文化主义,解决选举民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协商民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无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选举民主的发展,实现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伟光 《红旗文稿》2012,(12):4-9,1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在《论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关于民主问题的札记》一文中提出,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主义民主没有也不可能具有普世价值。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全盘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必然带来失败和灾难。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中国式协商民主后来居上,先于西方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一以贯之成为与选举民主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之一,引领和彰显中国制度优势。随着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外学界的许多争议,“西方说”“选举说”“政协说”“精英说”等错误观点不绝于耳。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猜测与质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对协商民主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有利于正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最新命题,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4,(19)
<正>民主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追求的一种政治理想,其本意是实行多数人的统治。对于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不同的国家,民主应有不同的模式。但是,西方一向标榜自己的民主具有"普世价值",否定其他任何不同形态的民主。西方民主真的具有"普世价值"吗?看看世界上一些被迫或主动实行西方民主的国家当前乱象丛生、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以及西方国家当下出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现实,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西方民主非但不具有普适性,而且很可能还是携带各种"致乱病菌"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常有人以西方的选举政治作为合法性的标尺来质疑党的执政资格和领导地位。本文认为,选举民主并非执政合法性的唯一标准;选举民主建立的执政合法性存在诸多矛盾,比如选举民主并不完全表达民意,存在金钱操纵选举、实施政策短期化、社会整合功能弱化等问题;当前中国坚持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不仅维护了中共执政合法性,而且也打破了对西方民主模式的迷信。  相似文献   

14.
谢晓光 《红旗文稿》2013,(15):23-26,1
"普世价值"的争论所体现的深层政治意蕴,是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关键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松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它的本质目的是促使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趋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一些人宣扬西式"普世价值",企图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入西方"民主化"陷阱。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选举日益成为支撑民主国家的重要制度.但是选举绝不等同于民主,民主过程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选举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选举作为实现民主的一种程序和形式,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扭曲民主原则,从而导致民主流于形式、精英专制、政治冷漠、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挥选举的民主功能、实现选举与民主本质要求的有机统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是指治理主体(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安全、经济、环境、犯罪等)而进行的制度性协商与合作。全球治理民主化要求在进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参与治理的各方应对议题的基本概念、合作的对象以及应遵守的规范具备基本共识,否则就会导致民主赤字。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所面临的主要阻碍在于因参与主体之间实力不平等所导致的议程不明确、主体缺协作以及规范单一等民主赤字。以全球人权治理为例,各国在参与人权治理的进程中仍然存在对基本人权缺乏共识、行为体缺乏沟通以及人权规范缺乏对话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总结中国国家治理和参与全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球治理民主化的系统性阐释,为缓解民主赤字提供理念和行动上的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治理议程上强调和平权与发展权的优先性,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各主体间的平等与合作,在治理规范上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为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提供一种代表性与包容性兼备的中国方案。提升全球治理水平、改革全球治理体制必须跳出西方中心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才能缓解当前全球治理民主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推进人类共同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主"是中国政治实践和思想界中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概念和观念,但是流行的民主观念却不是以中国学术界的原创性研究为基础的,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张力,中国实践上的制度形式因为在既定民主理论中没有表述而不认为是民主的,结果便是政治上的妄自菲薄。本访谈围绕杨光斌教授近年来关于民主理论的一系列基础性研究而展开。在民主观念上,杨光斌主张低调的民主观,对高调民主口号进行了严肃的理论审视。对于流行的"竞争性选举"的历史分析和语言哲学解读会让读者对选举与政体之间的复杂的关系有更审慎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杨光斌教授认为民主等于竞争性选举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战争的产物,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民主观,而政治学产生以来的判断政体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政体之间的近似性。看问题的角度变了,结论也就不一样了。谈到自由民主理论的种种问题,绕不开的是在中国流行的公民社会理论,对此杨光斌教授主张社会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但社会自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既有好也有坏。正因为自由民主理论本身的这些问题,其在实践中导致了"无效的民主"甚至国家失败。对此,不同于西方思想界关于民主化挫败的理解,杨光斌教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民主的同质性条件理论,并从国家建设角度提出了"民主形式之间的词典式关系"即民主的正方向:法治民主—分权民主—选举民主,而第三波民主化国家之所以问题重重,就在于其反方向性。理论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以及比较政治发展的普遍化的制度形式,杨光斌教授提出了超越自由民主的"可治理的民主"。我们相信,杨光斌的民主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其中有关见解的争议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原创的基础理论研究却是中国所急需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界定民主,一直有争议。西方主流话语一般把民主界定为"程序民主",例如,在讨论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时,西方学者和政治人物几乎没有例外地把民主界定为多党选举制。20多年过去了,人们发现这些"民主国家"的民主品质普遍低劣,选来选去,选出的  相似文献   

19.
颜晓峰  孙存良 《党建》2012,(6):3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是符合中国人民意愿和根本利益,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独特优势的民主制度。▲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民主的真谛就是人民做决定。中国正在构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体系来实现民主。这种模式较之西方的民主拥有更加长远的目光。”▲现在世界上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实行了西方民主制度,但富国却只有20多个,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因实行“民主化”而富裕起来,这说明“民主化”难以救穷国。▲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固然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但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也是民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奔 《理论学刊》2006,(9):81-83
协商民主自提出以来,虽然不可能取代选举民主,但其倡导的参与和协商的理念渗透到行政领域,对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行政民主的发展。协商民主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它包含的理念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