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央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苏区党组织将马列主义理论与苏区游击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探索了适应游击战争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任务、内容、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驻地曾迁移陂头、富田、于都、兴国、宁都等地,其中在宁都驻扎和革命活动的时间长达两年,历经苏区江西省的发展巩固和坚持游击战争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苏区江西省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苏区江西省党政军机关驻地曾迁移陂头、富田、于都、兴国、宁都等地,其中在宁都驻扎和革命活动的时间长达两年,历经苏区江西省的发展巩固和坚持游击战争时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苏区江西省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湘鄂赣苏区的十年浴血奋斗,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鄂赣苏区是最早进入游击战争的南方主要老苏区。湘鄂赣苏区的游击战争,历经艰难困苦局面、艰险残酷考验、艰苦卓绝斗争,谱写了湘鄂赣苏区史最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深入探讨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的特征,对深化湘鄂赣苏区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洪 《党史文苑》2012,(18):31-33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除中央苏区之外的第二大苏区。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苏区各级党组织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以后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苏区时期毛泽东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特征曾锦华苏区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形成阶段。本文仅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在其形成时期所显示出来的主要特征。这对于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化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研究,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10年12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苏区精神研究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在江西省信丰县联合召开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发表重要讲话。在会议开幕式上,军事科学院正师  相似文献   

8.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正确的方针和鲜明的特色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动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正确的方针和鲜明的特色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动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1937年12月7日,项英在延安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中分析了“井冈山时代(期)的游击战争”“在江西苏区进行大规模革命战争中周围的游击战争”“在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三种游击战争的性质特点,指出三年游击战争是一种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主要的基础是依靠在群众力量上。正如项英所言,项英、陈毅等在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进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群众工作策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正因如此,以赣粤边为核心区域的南方红军才能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存活下来并取得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1.
论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致胜因素欧阳小松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4、10~1937、10)的一个典范。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闽西苏区的革命武装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党政军一体化机构)的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2.
长征过程     
《党课》2006,(8):91-92
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在此前的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相似文献   

13.
任慧琴 《党史文苑》2011,(14):33-35
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本前提,顽强的革命意志是根本保障,一心为民是坚实后盾,不畏牺牲是重要条件。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是苏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也是对苏区精神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14.
铜鼓苏区是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巨大影响和红五军的直接帮助下,铜鼓苏区的武装斗争得以蓬勃发展。无论在大革命的酝酿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苏区全盛时期以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都有其鲜明特征。铜鼓苏区武装斗争为湘鄂赣苏区的发展巩固作出积极贡献,奠定了铜鼓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之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五个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不仅牵制了20万国民党正规军,有力掩护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存了党在南方的组织,保持了党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会清  管青 《求实》2007,(8):26-29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了一个旨在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运动。在这一运动中,苏维埃政府强调对群众的国家与阶级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以及民主与法律意识等的培养。通过广泛的政治教育运动,苏区群众不仅获得了一个普遍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水平,并推动了苏区战争动员工作的开展。这一政治教育运动,为我们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长征后,除留下项英、陈毅成立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留下独立24师等1.6万多名红军将士坚持游击战争外,苏区的江西、粤赣、赣南、闽赣、福建等省及其所辖的数十个县,动员和组织了数万名党政机关干部和游击队员,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前后历时8个多月,尽管后来都失败了,但其历史功绩不能抹煞,不该淡忘。 红军主力长征前后中央和中央分局对群众游击战争的布置和要求 1934年9月13日,红军主力长征出发前的1个月,中革军委发布“司字第44号” 《命令》,对苏区群众游击战争的组织领导作出布置。《命令》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35年3月以后,留在闽西敌后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各县地方武装,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依靠闽西苏区的有利条件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并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在闽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相似文献   

19.
<正>刘培善,1912年9月4日出生在湖南茶陵县枧田乡石壁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人民军队的优秀政治工作人员,历任营、团、支队、旅、纵队政治委员,兵团、大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参加过湘赣苏区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开辟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以及华东解放战争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相似文献   

20.
饶(平)、(平)和、(大)埔、诏(安)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广东东江苏区和闽西苏区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中共东江特委,闽西特委和闽粤边区特委先后领导饶平、大埔、平和、诏安四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