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是一个从“土八路”成长起来的干部,既无大专文凭,也无政治背景,做梦也未曾想过能够涉足中南海;但时代的大潮却把我推进了中南海,并且竟上升到高层,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那么,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呢?  相似文献   

2.
边际  宗和 《学习导报》2013,(14):41-43
群众来信是怎么送到国家领导人手里的?中南海里的信,又是怎么寄出来的呢?与中国政治最核心地带中南海仅一墙之隔,一个灰白色调装饰的邮局安静地伫立在府右街乙27号。府右街上,行人们的视线很容易被中南海门口的警卫岗楼和站岗式武警所吸引,极少有人注意这家距离中南海西门不足百米的邮局。  相似文献   

3.
吴铮 《党建文汇》2008,(10):45-45
政治符号: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代故都,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不言而喻。可以把故宫、天安门、中南海、十三陵等归纳为这个意义上的北京符号。  相似文献   

4.
正中南海邮局,是一所特殊而带神秘色彩的邮局,它坐落于北京的府右街,与中国政治最核心地带中南海仅隔路相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既不挂牌,也不对外开展业务,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外营业。从简单的送信送报到储蓄汇款,从只为中央领导服务到面向社会开放,如今的中南海邮局看上去已经和其他普通邮局没有太多差别了,但是众多寄往中南海的信件仍会汇集到这里,统称为"人民来信"。作为沟通普通百姓与中央领导的一个驿站,中南海邮局仍然在书写着传奇……  相似文献   

5.
王凡 《湘潮》2005,(7):4-7
毛泽东说:“他们要是反党小集团的话,我就是这个反党小集团的总后台。”周尚珏刚进中南海的时候,保健人员所归属的单位是中央办公厅行政处保健科。这个科的干部和医务人员办公居住的地方,都在中海和南海交汇处的西六所。在中南海里直接管理这一摊子工作的是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处长罗道让。1954年中央办公厅的警卫处和行政处合并为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保健科升格为保健处,也就是警卫局的四处。中南海里涉及保健的事务,就由局长汪东兴负责领导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逐渐多了起来,中南海里的保健大夫们也受到了运动的波及。…  相似文献   

6.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踌躇满志,称访问中国的一周,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认为跨入大门紧闭的紫禁城,就改变了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可以更从容地面对苏联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读《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随想李文星中南海编辑委员会和西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平凡与伟大--毛泽东中南海遗物轶事)精美画册,反映毛泽东同志简朴的生活是画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说是画册之核心所在。从画册里收的(首长薪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及...  相似文献   

8.
领导层集体学习是一项很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以来,144名学者走进中南海作了75次讲课,形成了一个公共政策的基础结构,也成为观察中国重大热点问题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9.
《党史纵览》2012,(4):56
1991年12月25日下午,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的消息传到了中南海。在这个历史的重要时刻,如何作出决策.考验着中国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0.
国粹京剧与政治领袖的关系十分密切,伟人们不仅爱看,还能唱,远如毛泽东、周恩来,近有邓小平、江泽民,于是京剧名角们时常出入中南海,得以与伟人面对面……  相似文献   

11.
《求贤》2006,(5):48-48
据新华网4月11日报道,目前中国网民已达1.11亿,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据《半月谈》报道,互联网已受到中南海高层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12.
《先锋队》1994,(11)
故宫为何称作紫禁城?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当时又称"紫禁城"。皇宫为什么称为"紫禁城"?这要从宫殿建筑与古代天文学的特殊关系上来解释。古代中国,是一个天文学非常发达的国家,人们常用帝王、宫殿、城市、官吏等人间社会的事物,来比附天上、命名星座。在古人...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12,(4):33-33
1974年12月下旬,毛泽东在长沙与前来汇报工作情况的周恩来谈话,在谈话中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几个月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党政代表团时,向客人介绍并称赞邓小平:“此人叫邓小平,他会打仗,会做政治思想工作。”毛泽东像这样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的还有好多次。  相似文献   

14.
东平 《党史纵横》2004,(6):39-42
说起中南海,人们会联想到中国第一代领导群体,以及策源在那里的波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的中国、甚至亚洲地区的政治风云。然而,政治的谲变并不能包容那里的一切。因为,在那里除了最高领袖外,还生活着从高级到一般的中共干部和大约两三百个孩子。在孩子们眼中,中南海是一番不同的天地,并不像世人想象的那样神秘莫测。相反,留存在他们脑海里更多的是领袖们近似普通人的生活,以及承载着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个个发生在中南海中的故事。田家英的女儿把毛泽东的鞋子藏起来了如今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工作的田家英的长女曾立,出生在1950年。在…  相似文献   

15.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彭德怀是位“横刀立马”的大将军,然而,在政治斗争的风云变幻中,他却一直不能得志,先是被罢官,后又遭批斗,直至被迫害而死。纵观彭德怀的一生,中南海那道高高红墙恰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半生的荣耀与半世的凄凉拦腰斩断……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64年8月,以“政治特种兵”的条件参军,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当战士的。先在北戴河值勤,后于1966年6月调到中南海,具体负责毛主席住区的警卫。1968年2月8日,又调到毛主席办公室,做内勤工作(公务员),直至1973年8月,才离开了毛主席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书林漫步     
中国高层文胆近30来年,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参与我国政治架构设计,为高层政治人物(通常是国家领导人)草拟撰写各种文书,为中南海建言献策。这些知识分子,通常被称为"文胆"。  相似文献   

18.
闻哲 《党史纵横》2002,(5):46-46
1963年,李敏难以忍受江青的淫威,被迫搬出中南海。从此,李敏见爸爸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于李敏而言,中南海的红墙如同一条生死的界河,把她同爸爸隔开了。1974年,毛泽东81岁,身体很不好。李敏想去看看爸爸,可连中南海的门都不让她进去。气得她在门外大吵:“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看爸爸?搞运动就是让骨肉分离吗?”“你们这样做,就是封锁毛主席,好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我爸要是知道了,也会反对你们的!”然而,权在江青等人手中,一道禁令将她拦在门外,她没有见到爸爸。1975年的一天…  相似文献   

19.
年前,免职后的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大胆放言:“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此言一出,立马引发了传媒的轰动效应。句中的勇于自揭疮疤、敢讲实话精神,引来一片叫好声。  相似文献   

20.
2009年2月12日上午9时,13名基层群众代表被邀请进入中南海,对即将提请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生》提出意见。邀请他们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总理说:“你们应该是中南海的主人。来到这里就像在家里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