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发展阶段可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消退期四个阶段。青年网络虚拟社群的特征表现为社群形成的自由性和自发性、社群结构的松散性和开放性、社群互动的非平衡性、社群管理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青年网络虚拟社群对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既有正面舆论牵引作用,也具有情绪的聚集和强化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考察“表哥”事件所展现出来的网络舆情发展过程,将其分解为舆情潜伏预警期、舆情爆发持续期、舆情缓解下降期和舆情趋于平淡期四个阶段。分析在整个事件中政府、网民和媒体在网络舆情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探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舆情的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3.
社会身份可以衡量个体或者群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政治身份是社会身份的核心,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行为准则。藏传佛教与藏民族成员社会身份的嫁接规律即为藏传佛教通过藏民族文化影响着藏民族成员自我政治身份的界定。通过了解这个嫁接规律可以更好地引导藏民族成员构建符合民族发展利益的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近几年来PX项目类事件频发所蕴含的警示意义出发,分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建立畅通的社会协商渠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PX项目类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是对社会认知的褊狭,社会建设的滞后,社会治理的欠缺和社会协商的忽视,进而对社会、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协商作出简要论述,并对当前推进社会协商提出了五点看法:一是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协商的认识;二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三是要建立社会协商的有效机制、制度和程序;四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五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社会协商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5.
《外交评论》2016,(2):82-109
伊斯兰国的快速崛起使其成为当前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议题。它在兴起过程中成功的战略动员,集中体现了当代恐怖主义的进化与变形。首先,它通过开动国家机器,编织了一张可供战略动员的恐怖主义社会网络;其次,它通过配合使用媒体、人力与财政三大战略动员手段,汲取了充分的国际关注、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源;再次,它通过与基地组织的战略竞争、在中东地区的渗透扩张和向国际社会输出暴力的对外行为,力图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其治下的政治秩序。长远来看,伊斯兰国庞大的恐怖网络和强大的战略动员能力将使得国际反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克服其战略动员造成的多重影响,国际社会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举措予以应对,以求有效化解这一组织对国际安全和地区秩序不断加深的威胁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村干部在城中村征地拆迁这类利益密集型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数研究都是在"国家与社会"框架内讨论村干部的角色与行为,论文通过构建一个"地方政府—村干部—村民"的分析框架,对西安市Y区城中村Z村征迁过程中的三个主要事件中梳理出村干部具备的四个身份:地方政府"代理人"、征迁过程中的"谋利者"、村民"当家人"、钉子户"游说者",其生成逻辑来源于村级组织官僚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与村干部的互动、村民自治制度下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以及村干部自身的理性经济人属性。对村干部多重身份的探讨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社会契约论内涵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的因素,虽然出于主观臆想,但它解决了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政府的合法性问题。当前,群体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与政府之间协商机制的缺失。对于群体事件的解决及隐患的消除,契约论无疑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应增强权由法授、公民社会和尊重民意等契约理念。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以及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等特征,伴随着谣言扩散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表层性的特征.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网络舆论使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具有自发性和快速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微博舆论领袖的作用大、谣言的扩散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利用网络发布官方信息,安抚民心.  相似文献   

9.
随着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和公民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环境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环境群体性事件有着不同于其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地域性、可预见性、反复性,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企业与公民三者权益的博弈,对浙江东阳及厦门PX项目两则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政府和民众三方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10.
谷歌事件一度引发公众、媒体和网民对网络监管的关注与争论。鉴于网络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地位,政府对网络社会的监管的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网络监管在我国政府管理中尚属于一个崭新的领域,我国网络监管制度由此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政府应当理性反思谷歌事件,遵循网络技术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网络监管,从而建立一个既有利于保障网络自由,又有利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科学化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网络热点层出不穷、各种网络现象异彩纷呈的媒介大环境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现象中活跃的一个分支,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和传播驱动力,以此对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虐猫事件”显示了网络强大的道德强制功能,更引发了法律人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对道德的法律强制实施的关注.法律对道德的承担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但必须注意合理性限度。法律对道德的过多承担会造成法律对道德的取代,也会戕害法律本身。  相似文献   

13.
建构身份犯、限缩刑罚权、关注人身危险性是刑法身份的三大功能。违法身份犯(义务犯、表见的身份犯)的身份是违法的基本要素,因为违法是连带的,该身份如果发生效用会对无身份者参与行为的不法产生连带性影响;责任身份犯的身份是责任要素,因为责任是独立的,该身份对无身份者的责任不产生任何影响;其他限缩刑罚权的消极身份,基本上也受违法是连带的、责任是独立的共同犯罪归责原理影响。阻却构成要件的消极身份特别地受到法益概念的相对性影响。阻却可罚性的消极身份与量刑身份均属于个别化的要素,有类似于责任身份的规范特点。  相似文献   

14.
网络反腐是近年来的新兴事物,在反腐败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网络反腐案例的分析研究,尤其是成功的案例与未能成功的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网络反腐的运行流程。网络反腐的运行流程一般分为七个步骤,即:个体言说、网友转发、著名网络论坛转载、媒体跟进报道、民间公共舆论压力形成、反腐机关介入、调查处理结果公布。发端于网民曝光的网络反腐,能否最终达到反腐的目的,还需要跨过六个关键转折点,即:曝光材料是否生动形象有揭秘性、舆论领袖或网络推手是否接近、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公共舆论是否形成、社会舆论压力是否形成、是否责任政府。探寻网络反腐的运行机制对我们进行有效反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累了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面对现实的挑战,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急需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化解群众认同危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华南虎事件”是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精神对传统行政权力的一次挑战,公众积极的政治参与一方面推动了相关部门对事实真相的调查,同时也对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出了拷问。本文对公民社会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诱发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开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快速性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网络表达意见和监督政府的主动性。现代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隐性的权力。科学认识我国现实政治生态下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与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集体行动成为社会科学界研究的一个新焦点。网络集体行动具有不同于传统集体行动的特征:其发生场域是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络民众,客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呈现,主要方式是网民的口头抗议与表达。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西方理论解释框架和本土解释模型为网络集体行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范本,价值累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取向以及本土解释模型中的怨恨变量、动员变量和理性变量经过适当的调整同样可以解释网络集体行动为何会发生,对2008年的五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剖析或许可以佐证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社会信任损害会破坏公众对社会和政府的信赖,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降低公众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如何实现信任修复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对社会信任修复行为进行了还原,运用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信任修复困局的形成机理,从而根据社会信任修复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社会信任修复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政府预见力探析——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馈控制作为现代管理的“事前控制”理论,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政府预见力,培养“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牢固树立预见性治理理念,抓好事前防范。以避免关乎国计民生问题的出现,从而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