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瑞 《学理论》2013,(4):47-48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民生"提到"国计"的高度,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的稳定密不可分。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解决了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而且引导人民当家做主,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向人民负责,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民生思想的特点,不但解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引导农民翻身当家做主。这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要以制度完善和创新保障和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下阶段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本质上说,文化民生是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从实践上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以快速提升,伴随着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在我国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民生的实践便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与利益共享是实现利益均衡的重要途径,民主作为一种利益均衡机制,是民生建设的制度保障。资源型地区由于在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等方面缺乏民生意识和民主机制,导致利益失衡,引发生态破坏、贫富分化、价值扭曲等社会问题。因此,确立民生目标、加强民主建设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利益均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敬海新 《行政论坛》2011,18(4):28-31
政治合法性是社会公众对于政治统治权力的认可与服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确立,发展重心也由经济建设逐渐转向社会领域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相应经历了由政绩为重心向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心的转移.改善民生是增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改善民生的思路与对策在于:坚持一个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公平;把握一个方向:社会政策的公共性;抓住一个重点:社会体制改革;着力一个突破点:构建民生财政;构筑一个环境:维护社会稳定;锁定一个支点:完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民生,而且还使得资本主义生态民生问题凸显。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中,马克思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走生态文明道路是民生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形成了其生态民生思想。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态民生是基本的民生构成;生态民生是物质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本主义是引发生态民生问题的制度根源;改善生态民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克思生态民生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民生的改善,还必须将生态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民生建设中;当代中国的生态民生建设必须加强对私人资本的驾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一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对于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日益成熟。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仍存在一些分歧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立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现实诉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重要启示: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又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丛潜  隗金成 《学理论》2014,(4):12-13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出发,科学分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性,同时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探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则和途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创新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形成了丰富而又系统的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又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2)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习近平民生思想。习近平民生思想是集具体目标、重要标准、根本途径、关键举措、重点内容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的民生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事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版块中,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重要位置.鉴于现阶段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寻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内在机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发展"才能称得上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改善民生的"和谐"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和谐,因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亟待解决的两大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物质基础,社会和谐能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社会环境,因此,改善民生必须深深依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对改善民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为民、富民、利民、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继承和创新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党对实现什么样的民生,怎样实现民生认识的深化。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实践中,我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燕 《学理论》2009,(21):69-70
改革开放30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领导者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观念创新、体制建设,发展经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常智余 《理论视野》2012,(11):47-49
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是我国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从检察权的渊源、运行及其根本目标来看,检察机关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民生休戚相关。检察机关天然地具有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的正当性,负有保障和促进民生改善的职责。这就要求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切实做到执法理念为民、执法行为便民、执法效果利民,要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依法查办侵害民生的职务犯罪,强化对诉讼活动的监督,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扎实做好民生领域的犯罪预防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7)
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思想来源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根基,对中国传统民生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批判的汲取消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凭借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基本原理,从而在群众观思想引领下,总结孙中山的民生观借鉴其经验,在中国民生建设具体实践过程的基础上,渐渐成长和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20.
理念是思想的灵魂、价值的凝练、理论的核心和实践的指南。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理念,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党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公平正义等。这些新理念不仅科学有效地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民生建设,而且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