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分歧中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具有实质的不同。当今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性质的主要争论存在于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上。公司社会责任的真正性质是道德责任,而不是所谓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正确定位公司社会责任的道德责任性质,有利于维护公司权利、理顺公司治理,化解"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沈星 《学理论》2009,(32):82-83
公司社会责任追溯至早期是作为道德责任被提出的,后来公司社会责任被一些国家法律引入后,既包括道德责任又包括法律责任。由于其他相关法律对于公司违反义务造成的侵权责任已经有所规制,因而重点关注现行法律中尚未规制的具体在公司运行过程中如何规制商法视野中探讨的公司社会责任,对于避免公司大规模侵权事件的发生,实现公司的长远利益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化公司社会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许明 《理论探讨》2006,4(1):80-83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完成这一重大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司作为社会成员,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重视和发挥公司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需要处理好公司经营目标与公司社会责任、公司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公司的社会责任一般是指公司应当不仅仅以为股东赚钱为目的,更应当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虽然公司的社会责任思想诞生已近百年,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承认,但是当今法律对公司的规制仍然存在空白,社会责任难以落实。本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中相关规定的漏洞,以及法律规制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和具体实践办法等问题进行探究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程世宝 《求知》2008,(11):42-44
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公司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使我国的公司得到进一步全面的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全面规范公司的运作行为,使企业承担起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的问题,专家学者颇多议论。  相似文献   

6.
公司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公司的营利性是公司成立和经营的动机和目的,是作为商主体的公司最鲜明的特征.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公司在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营利性是前提,而社会责任是营利性的限制和补充.因此,我们需要在现行<公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协调公司的营利性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充分发挥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司经济力量的增强,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回顾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由来,论证了公司社会责任及其范围,分析了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提出并论证了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相似文献   

8.
公司社会责任的生成需要利益、伦理及法律等多种社会机制的共同配合.法律义务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要求,法律机制则是确保公司社会责任得以落实的基本保证.调整公司组织机构只能解决公司社会责任生成的内源性动力机制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外部法律机制和公司"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权利救济机制.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机制,才能为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和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存在多种观点,争论颇多。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在更多的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我国目前社会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社会公平是政府的直接责任,两者的协调统一必须通过政府注重公平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制度环境的缺失,使企业社会责任形同虚设.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内外部机制的约束.良好的公司治理氛围从内部机制促进企业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而外部的法律约束可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对其违法行为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内容与其实际履行不符的普遍现状,基于公司治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CSR)和法律机制及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发展新趋势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于西方,它与西方企业发展程度、社会生活状况有着密切关联。早期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是有限责任,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则强调扩展了的社会责任。后者促成了消费者主权、员工参与等新的社会观念的产生,从而修正、限制了企业所有者的权力。从社会运动的角度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将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意识,国民社会责任感的状况直接关系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然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频发,严重制约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旨在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对象,分析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进而,从多方面努力,避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周红  张美莲 《学理论》2013,(8):41-43,58
随着企业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大,企业不仅成为重要的经济实体,更成为重要的伦理实体。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享用者,在享有权利、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还应当履行伦理责任。企业伦理责任的提升应从法制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企业自身制度及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由企业的异质性资源所产生的。企业参与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创立新的异质性资源。从内在收益来看,参与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了新的资源和能力。从外在收益来看,参与社会责任为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15.
16.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造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滞后。面向强制规则和社会意识坚守社会责任、面向自我认知和消费群体形成互动、面向责任认知和自身发展寻求协同,这三个方面应成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三个向度。在此基础上,尊重内在统一性、明确坚守责任的基础性地位、明确多方互动是推进管道、明确内外协同是推行保障,从而系统地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Ivan Manokha 《政治学》2004,24(1):56-64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increasing commitment declared by business enterprises to ethical business practice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 is approached using Jean Baudrillard's analysis of the way 'signifiers' are attached to product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y. In such societies signifiers are split off from signifieds and their referents (commodities). The main linguistic form is not the symbol, as in previous social settings, but the signal. Since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are fragmented, signifiers are able to 'float' in the social space and be combined with the signifieds and referents at will. Thus, the producers often emphasise not the use value of the commodities in their advertisement but instead randomly attach various qualities to commodities irrespective of their functionality or material utility. In this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seen as such a signifier and the implications thereof for the late-moder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19.
Several scholars have claimed that we are currently witnessing a growing saliency of so‐call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Yet, while there is a lot of work suggesting that public opinion might prompt firms to behav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ways, there is a lack of empirical studies exploring the extent ordinary to which citizens actually support CSR. Moreover, the state is conventionally theorised as the main institutional device for governing markets and their social consequences, and there is a growing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SR and the state.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this article juxtaposes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CSR and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 Considering that attitudes might vary across group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to the firm, this study also looks at the social bases of support for different attitude profiles. Using Swedish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2011 and latent class analysis, the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ost Swedes in favour of CSR are highly supportive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 The study of social cleavages restates this pattern: social groups with fewer marketable resources are strongly over‐represented in supporting a combination of CSR and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 No clear social profile is found for the relatively small group of people who support CSR but not state interven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voluntary CSR is unlikely to offer a serious full‐scale alternative to the welfare state: Swedes continue to think of public authorities as the ultimate institutional guarantor of social welf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