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郁  施秀川  王秋晨 《学理论》2012,(35):188-190
语际语用学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是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理论和跨文化语用学发展的交叉学科,是语际语言的语用学研究。语际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形式。通过认识和了解语际语用学,有助于二语习得者最终掌握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9)
语篇语言学与篇章语言学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层面,验证了语篇策略在语言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以语篇语言观、语篇语义学、篇章语言学和图式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构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重视从语言整体上分析和学习语言,在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深化语篇理解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而推进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成败关键因素之一.动机决定学习者个人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努力程度,并直接影响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接受二语输入量的大小、目标设置的高低,以及发展二语技能的持久程度.从多角度探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并探讨不同动机之间的关联,以期在实践教学中利用相关策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4.
原驰  王旸  王丽皓 《学理论》2013,(3):202-203
语言迁移是中介语理论应用的一项重要课题。语言正负迁移的差异也是直接影响中介语的使用效果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和恰当性的主要因素。根据以往相关研究,从迁移理论出发,就研究生在英语视听说课中产生的偏误,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明晰语言迁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克服语用失误,促进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娟娟 《学理论》2009,(30):191-192
模因论(memetics)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语用学理论。语言是模因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模因,即模因语言,语言模因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作为语用学理论模因论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本文重点从模囡论的角度分析二语词汇习得,旨在尝试性研究模因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启示,为二语词汇习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参考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贾向阳 《学理论》2013,(32):257-258
归因理论也称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有多种类型,归因理论是其中的一种,多种动机理论的出现是因为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动机。通过学生的归因分析可以找出不同的归因对其动机与态度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搞好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7.
芦玉玲 《学理论》2013,(21):255-256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需要,形成动机,然后利用情感,强化动机。基于学习动机理论,从前言、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三部分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彭静 《学理论》2013,(20):241-242
动机理论对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清晰的分析和解释,给英语教学重大的启示。英语学习应注重外在动机的培养和内在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二者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蔡名言 《学理论》2013,(32):300-301
运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对比分析法对英、法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的难度等级对二外法语教学中的难点进行预测,从而提高二外法语教学质量。将二外法语学习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三个层次:英法两种语言现象完全相同;英法两种语言现象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英法两种语言现象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5)
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对策:一是结合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预制语块意识;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预制语块的训练;三是以预制语块教学为主线,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1.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国当代哲学家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英美分析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他强调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强调把语言当作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强调对语旨行为的结构、类型及其标准进行分析,从而打破了传统的静态研究语言的模式,为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其理论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6)
写作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语块易于储存、便于提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外语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以词汇教学法(Lexical Approach)为基础,通过对外语学习者进行语块能力的培养,以受试者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平台,探寻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块能力和他们的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姜晓光 《学理论》2010,(6):188-189
互文性自提出以来在文学批评、翻译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被引入到语篇语言学中,越来越多地用于语篇分析理论及实用性语篇的研究上。本文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着重探讨了英语阅读语篇中互文性表现形式以及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谢菲 《学理论》2013,(17):209-210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元功能理论出发,探究机器翻译的缺陷,可以看出翻译一般寻求的原文和译文在意义上的对等。语篇是个意义的单位,是一定的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单位。因此翻译的对等单位应该建立在语篇上,即翻译应寻求两种语言的语篇在同一个整体情景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功能。即使在机译日益普遍的今天,机器翻译很难做到从语篇角度把握原文。这也要求我们在做翻译实践时应该从总体上把握原文,从而在两种语言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个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张璇 《学理论》2010,(15):148-149
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首次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并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参与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外显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借助手段的有意识的活动。两者有着不同的学习机制,但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够将两者完全割裂。而研究者如Dekeyser、Hulstjin将内隐和外显学习引入了第二语言习得中,开辟了二语习得研究的新领域。在二语习得中应将两种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和动态权衡,提高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姚媛媛  任虎林 《学理论》2013,(23):221-222
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2)
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为研究语言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对语言顺应理论做了阐述,运用语言顺应理论对委婉语从词语、句子、篇章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委婉语是人们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而做出的一种顺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夏怡  徐婕 《学理论》2013,(20):247-248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教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习得的效果不尽相同,其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动机、性格、态度、焦虑、自信等方面。以两名来华学习汉语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在中国计量学院的学习情况为例,并借鉴已有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探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为优化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卢艳凤 《学理论》2012,(30):216-217
英语口语表达一直都是英语学习者的难点,其中较为普遍的就是语言知识输入与口语表达信息的输出不成正比,语句松散缺乏条理性。针对口语语篇表达时常出现的问题,将主述位结构理论灵活的运用于口语语篇的谋篇布局中,抓住话语表达的信息焦点,从理论上指导英语口语表达,以期待达到口语表达中语篇衔接的连贯性,提高学习者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西方行为科学中有关个体行为的研究涉及到人的个性、气质、能力、心理测验、选择职业程序、知觉、学习、态度、动机、需要和激励等诸多方面。在个性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 X 理论——Y 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他1957年的《思想和行动中的冒险》一文和1960年的《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先后提出和阐述了 X 理论——Y 理论。麦格雷戈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采用不同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