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时期,为解决危机所采取的改革。新政十年正好是清王朝的最后十年。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新政的性质意见不一致,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清末新政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入手,通过研究清末新政的内容,从而评价新政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反思其中的教训:一是缺乏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二是改革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2.
朽木 《民主》2010,(12):50-50
"我爸爸是李刚",在河北大学开车撞人的"官二代"这句狂言,在引发包括平媒、网媒的空前热议之余,最近又被网民、媒民称之为"官腔二代",称之为"史上最雷人的二代官腔"。实在令人深思。官有"官二代",就已经很让人无语了,如今,官腔也有了官腔二代。实话说,这是很让老百姓寒心的。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催生了中国的近代警察制度,现代意义上的户政管理也在实践中逐步成熟。户政管理作为警察制度的重要职能,在清末民初的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前期警力不足和水平低下,户政管理呈现出混乱状态,人口数据的准确程度不高,这一现象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国内股市在当初错误定位的基础上形成了少数利益集团不断从股市中攫取暴利、广大普通投资者亏损累累的畸形利益格局。去年冬季以来接连推出的股市"新政"虽令人耳目一新,但面对"积重难返"的畸形利益格局显得效力严重不足,股市只是出现了"过山车"式的反弹。因此,"治市"还是要敢用"重典",通过问责、诉讼、赔偿等并举来切实强化监管、打破畸形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5.
清政府在严峻的国内与国际局势下进行了以推行西方政治民主制度的新政 ,司法独立是清末统治阶级新政措施中最保险的一环。从清末宪政背景下司法独立的展开 ,其政治与思想基础、原则在法律上的确立 ,司法机构的设置与实施的效果分析 ,虽然这次司法改革很不彻底 ,且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 ,但它却是我国司法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孙燕 《民主》2011,(12):47-47
最近,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有问题的食品弃城入乡,谋利者用"垃圾"换钞票,而购买者也不乏其人。这样一来,问题农产品和问题加工食品互串,城乡居民所受之害"各得其所",健康之忧更是有增无减。不可否认,这种大面积的"乱",乱自民手,面对"乱"案,大家也习惯于从心理上向政府"问责",体现的也是对政府寄予的一种希望。  相似文献   

7.
刘仰东 《民主》2013,(11):49-52
1936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西安事变、鲁迅逝世,等等。《中国的一日》大型征文活动,也是发生在这一年并为后人一再提到的事情。事实上,类似的征文活动并非"史无前例",也并非"后无来者",它能在历史上留下较重的一笔,与时代背景、发起者的创意、编辑者的劳动,都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树强 《学理论》2010,(17):140-142
在1905年中国清末进行宪政化的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宪政三阶段理论",即中国宪政化须施行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这个理论无疑可以使普通大众从长期封建君主专制压迫下解放出来,能够调动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可以为后来建立共和国奠定基础。但是党权政治的推行、孙中山内心深处的反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必然造成"宪政三阶段理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9.
法制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虽然目的在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也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的法律思想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6)
清末时期,在驻藏官员张荫棠、联豫等人的领导下,清政府在西藏地区展开了一场旨在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多方面改造西藏社会,抵制列强侵略,维护中央统治的新政变革运动。新政虽取得了一定成效,被视为西藏近代化的开端,但从整体上看,新政却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最终失败。新政失败,主观上改革推行不力;改革背离实情,在政策上有极大的失误。客观上新政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援;西藏自然环境险恶,社会发展落后。  相似文献   

11.
记住"第一个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人有理想主义的存在,也有现实主义的存在。现实地看,人们生活首先要解决吃喝住行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必须能够生活"这"第一个前提"。人们对一团体、一政党的认识,往往也是从这"第一个前提"中去直接感受和体悟的,并从这些切实的感受和体悟中做出自已的判断和结论。  相似文献   

12.
刘绍楹 《民主》2011,(1):50-50
前不久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的车祸事件,肇事者李启铭不自责不道歉不救人,反而狂傲地呼喊"我爸是李刚",意欲逃避责任,引起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这起事件中,公众对"官二代"肆无忌惮地"拼爹"炫耀权力进行痛斥,也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家庭和子女教育缺失深表忧虑。  相似文献   

13.
陈培新 《学理论》2009,(26):245-247
合理用"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和制度化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者要尽"情"至"义",对学生工作要有热情和激情,以至爱岗敬业;对学生要有真心和真情,以至管理育人;对学生工作要充满"痴情",以至科学研究。这主要通过分析把握当代青年的主要特点,善于运用疏导艺术,适时用"情"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黄燕妮 《学理论》2010,(13):64-65
作为先秦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身若其身",这与基督教宣扬的"爱人如己"的平等之爱确有共通之处,但两者事实上都无法完全超越建立在血缘宗法基础之上的差等之爱。而另一方面,墨家和基督教所提倡的"爱"在其来源、诱因和爱的广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雷锋助人为乐被人称为"傻子"时,他曾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如果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甘愿一辈子做这样的‘傻子’"。时下,一些人对郭明义做好事也不理解,说他"傻到家了",甚至送他"郭大傻"的外号,而郭明义不怕别人说他"傻",并召唤起一大批人跟着他当"傻子"、做"傻事"。  相似文献   

16.
马雁 《学理论》2012,(3):44-46
清末新政框架下,地方自治兴起成为社会思潮。从法律领域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新政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推进是复杂的。这个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中实际上出现了双重制度化倾向,国家推进与地方知识的二次解读导致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复杂化,法律的实际运行无法回避地方性知识的二次解读。清末民初的地方行政法律改革中,国家制度化进程与地方重新阐释的进程并行,共同参与了地方社会秩序的实际建构。法律的"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构成的法律体系,双重制度化并行共存的过程,形成了地方社会的多重制度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柳萌 《民主》2012,(5):49-49
报刊上有些栏目,我很有兴趣阅读。其中之一是"征婚"广告。这倒不是笔者有寻觅知音之意,而是从中可以多少探索些人间心态,以及想象些撰写此种广告时的情景。如同小说创作的某些"方法"一样,"征婚"广告也自有"规律",颇像中秋时节的月饼,纵然大小不一,其内无非是豆沙、枣泥、五仁等等几种,再高明的也翻不出新花样。  相似文献   

18.
李素君 《学理论》2010,(25):116-117
机关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这是我们党从战略高度对当前机关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要求,确保机关党的建设"走在前头",必须做到"六个坚持"。  相似文献   

19.
叶晓川 《民主》2012,(5):24-26
何谓清洁生产一提到"清洁生产",人们就会联想到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确,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4月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同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利用的宣言》。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是"对经济影响和人口变化的新视角",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也是一个国家完成了人口转变都会出现的普遍现象。但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此应科学推动收获"人口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