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全球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剑 《理论导刊》2004,1(7):34-37
人们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元主义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一元化,多元主义者则把文化全球化看成是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我们认为,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一种文化能够消融世界上的其它多种文化而取得王者至尊的地位,或者不同的文化会自觉放弃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最终相互融合成一种单一的文化。相反,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多元文化并存、交流、对话和沟通机会的增加,意味着由所有文化交响与合奏构建的文化百花园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校园媒介在大学文化每一层次的建设与传播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促进大学精神的确立与传播;它通过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创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它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升大学主体的文化修养;它传承精神,记录历史,凝练积淀大学文化;校园媒介自身也是大学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间的交流和竞争尤其是文化上的交流和竞争日益加剧。面对这一形势,中国需要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与文化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而在建构中国文化话语权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中国文化话语权建构和提升的因素。从优化整合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坚定文化自信着手构建中国文化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高洪岩 《学理论》2012,(14):237-238
汉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有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语言作为文化交际的载体,本身具有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作为显性手段只是交流的工具,而隐性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播和认同。在汉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意识到汉语的交际、沟通功能,还要传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全球化而形成的大众文化,其主要作用在于使人最大限度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草原文化的基础是轻松、自由和宽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包容性.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草原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推动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3)
随着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联系,人类必须要具备更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应对从世界各国涌入的文化信息,商务活动是目前交流最密切的方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更需要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认知方式,则能够有效促进交流能力的发展,隐喻视角就是一种表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本文将从隐喻角度分析商务语篇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利用书吧、咖啡屋、茶楼等文化消费经营场所,试点开办梦想沙龙,让中国梦在百姓中落地生根,悄然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市民文化消费生活。目前,已在主城23个文化消费场所开办梦想沙龙,举行120余场活动,近1万人次参与。  相似文献   

8.
朱漱珍  魏青 《理论导刊》2008,(2):121-123
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借助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不同文化问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杨利英 《党政论坛》2009,(23):23-25
一、中国文化开放是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一)对外文化开放是国际背景的大势所趋 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状况。由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0.
拇指文化——思想教育新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电视、网络等一样,短信沟通在成为人际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亦即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短信文化,也称拇指文化(手机短信主要是靠手指操作而得名)。它成为以手机发送短信为传播形式,以格言体为基础的短小精悍、时效性、文学性并具的新样式。它之所以盛行,除了短信便捷、低廉、时效等特性和能达到沟通、商务用途外,深层次的原因是短信这种交流形式具备了文化的基本功能,诸如休闲娱乐、交流感情等,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嫁接产生的一道文化新景。在大学校园里,如何正确发挥拇指文化的作用,提高拇指文化品位,是高校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就不会产生文化交流的势差,也就难以产生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势差,不应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正义"交流。论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认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呼唤着中西文化的"正义"交流,提出在正确认识自我、加强中国文化内在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正义"交流。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6)
在互联网时代,院校主页已成为院校展现自己个性特色、宣传自己校园文化的平台,是向外界敞开、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大门。然而,我国众多研究型高等院校相比于国外还有很多不足。因此,一是需要院校主页建设应当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凸显科研地位,鼓励、发扬高尚的学术精神。二是利用主页的平台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三是追随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面向全球,建立无国界的主页文化,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四是提高主页提供的信息量,建立快捷的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受众能更直接、更及时、更方便地获取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现状下,对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多。文化因素是当前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因素研究比较滞后,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将重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中,没有重视文化因素导入。简单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必要性,进而分析大学生英语课教学中文化导入现状,重点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措施,希望能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更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效的对外传播,可有效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沟通。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包容与创新,魅力巨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合适的路径,并构建长期、高效的文化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支持力量.文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与召唤.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挑战,才能更好推动改革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确立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新思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文化之本,加强与不同文明形态的交流互鉴,我们仍需要积极主动作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如果抽去了文化,教育就不仅失去其内容,而且会失去其作用。在目前的全球化语境下,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同时也要警惕“殖民文化”,抵御“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7.
周江  王春阳  鲍平平 《学理论》2010,(21):122-123
随着中国国际商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对具有跨文化商务交流技能的人才需求也更加紧迫。根据跨文化商务沟通的课程目的和内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以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重视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以文化价值观为重点,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核心价值观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转变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认同和承认——实现的。核心价值观在内部通过认同的塑造实现文化心理上的协调、社会整合,从而形成、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通过在外部的传播,与其它文化的交流、竞争,以获得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得到其它文化的承认,从而对外展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核心价值观同样是通过内部认同塑造、外部获取承认的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认同塑造需要有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价值观实践和实现为主要形塑机制。承认获取需要确立追求承认而非认同的目标,承认获取的方式主要是以中国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同时注意对世界事务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及注重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化有过三次成功的交流。第一次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结合 ,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第二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结合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次是马克思主义、西方市场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合 ,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中国社会伴随着中外文化的成功交流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步骤。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怎样进行文化建设,是社会各界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这一理论问题,关于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不应被忽视。这种着力点可从文化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点、文化建设要体现海外华人的精神渴望、文化建设要展示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等三个方面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