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之际,“礼”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礼仪”。相应地,原本依“礼”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礼”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礼”一体的思想,即“礼”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礼”为道德准绳;以批判“礼”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礼无礼”的思想,即“礼”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礼”是“无礼”而自有“礼”。  相似文献   

2.
婚姻的道德评价与人性——中国传统婚俗礼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价值观的出现,拉开了妇女婚姻史上悲惨的帷幕,自此,妇女从优越的地位堕入到财产等价物的行列,就像俗谚里唱的:“娶来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然而,这一人性悲剧的另一面,却推进了父权社会的崛起,形成了以男人为核心的家庭,财产关系也由部落公有制转向家庭私有制。这时候,社会为了确保这种私有制的稳固,使得财产的转移和继承平安地在父系中进行,延续和保障父权就需要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礼”。“礼”的规范是建筑在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从本质上排斥群婚俗制,维护个体婚姻份制,以此来保父系血缘的延续;而且,个体婚姻俗制作为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这样问凌峰:“如果有来生的话,你还娶不娶大陆人?” “这个问题我恐怕要好好想一想,两岸婚姻太累了。”凌峰说。“不过”,凌峰口气一转,”如果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要娶顺顺。” “你呢?”我又问贺顺顺。  相似文献   

4.
“不拘小节”,时下已经近似于褒义词了。不少年轻人引以为荣,并付诸行动。于是,我们看到满口脏话,随地吐谈,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无视法规,我行我素,成为一种时髦。而且,年轻人还创造出种种新  相似文献   

5.
俞晓 《民主与法制》2014,(32):54-56
网络作家丈夫婚后出轨,导致婚姻破裂,安徽安庆女孩吴晓芳大义地选择了原谅。昔日的“第三者”却找上门来一再求和,要与她成为无话不谈的闺密。转正后的情人将吴晓芳当成了婚姻的“假想敌”,她要让其彻底疯狂,既保全声誉也保全婚姻。她分两次从网上购买了5克溴化铊,将丈夫前妻毒成了植物人。2014年9月2日。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安徽省首例、全国第三例铊中毒案件。  相似文献   

6.
吴心 《黄埔》2008,(1):56-57
中国古代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和“仪”是相互关联的,“礼”是“仪”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以礼成仁:儒家生存观的道德规范人的生存,需要“仁”的导向,也需要“礼”的制约。“仁”是做人的总原则,解决的是人为什么存在,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礼”则是儒家用以成仁的具体规范和制度,是“仁”的内质的外化形式。孔子正是从“礼”与“仁”的这种关系上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19) 中国封建社会也是从这种关系上视“礼”为“死生存亡之体”, (20) “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1)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22) 作为行为规范,“礼”的作用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8.
《小康》2006,(6):1-1
中国目前不仅缺乏“礼”,而且缺乏“仪”。礼者理也,仪者式也。礼在内,仪在外,没有仪式的礼,礼就无以负载而不成体统,也就不仅难以规范,而且难以效法,更难以传承,礼最终难以为礼。反过来,仪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可以增强礼的神圣感和庄重感,从而更好地理解礼和贯彻礼。  相似文献   

9.
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回避的,在廉政建设中经常看到以拒礼为荣的“先进事迹”。拒礼拒贿,固然行为可敬,但却给人留下一个疑问:给你单位送礼行贿考为什么那么多?个中原因何在? 礼,是需要分析的,同样是礼,但送的人不同,送的对象不同,送的目的不同,因此,性质也就不同。亲朋好友之间的礼,是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无可厚非,那是人家个人的事。向为“官”者送礼,则大有讲究,不可不察。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送礼者是为“求”而来的,因此,如何看待礼,重在如何对待“求”,有人主张,对送来之礼,一律“收”下,而后,妥善处置其“求”!  相似文献   

10.
幼子不知从哪弄来“我国6亿居民一年送礼费用可造一座三峡大坝”的数据,问我什么叫“礼物”。面对时下愈演愈烈的“送礼风”、“人情债”,我一时语塞。我只知道大凡天下所存之物,小至花草虫鱼,甚至鸡毛蒜皮,在善用心思的人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成为礼物的,古来不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佳话吗?何需“积重堵三峡”这般阔礼呢?于是我油然推出“心礼”的概念于此,且玩味出它的几个特点:  “心礼”往往是“轻礼”。教师节来到了,小学生欣然给老师送上一个自制的“敬师卡”。这礼物轻不轻?轻。可谁能说它心意轻呢?小小年龄…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2.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张自慧 《求索》2007,(11):138-140
在中国古代,礼通过正名定分、别异嫌微以实现社会的等差有序并发挥其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进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别异”、“定分”是礼的重要功能而非弊端所在,礼的真正弊端在于其“别异”、“定分”的错误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为做好文明礼仪的宣传普及活动,哈巴河县以“做文明有礼的哈巴河人”为主题,从倡导“思想道德规范有礼”、“言谈举止文明有礼”等方面着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辐射带动,培育遵德守札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6.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一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书中系统梳理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由来、发展和基本内涵,对其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很多地方有创新之举。首先,书中提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再解读。《中国人的美德》一书将“仁义礼智信”看作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并从深厚的历史中寻找根据。“仁义礼智信”是传统“三纲五常”的“五常”,对传统中国人的影响至深。不仅儒家对“仁…  相似文献   

18.
“台湾好礼参访团”一行32人于11月5日至20日在北京、上海、厦门三地参展参访。由台湾16个单位、13个县、乡的代表组成的参访团此行主要目的是推荐40余种农产品参加在北京农展馆举办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台湾好礼”展台设计独特,台湾特色的展品在展会上受到特别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临“台湾好礼”展区与参展人员共品台湾茶时,称赞“台湾茶就是好喝”;到“台湾好礼团”接洽的客商络绎不绝,团员对此非常满意。在京期间,参访团还拜会了农业部,参观了北京农科院及所属蔬菜基地、农业推广中心和韩村河、马连道茶…  相似文献   

19.
张稚庐 《春秋》2010,(5):45-46
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头。历代帝王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种种怪诞行径竟传为美谈。父母的“吴天罔极之深思”让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起码要“生则养之以礼。死则丧之以礼”。这里所谓的“礼”。无非是儒家的那套货色。《大清会典》有丧礼规定。人民国后,  相似文献   

20.
试论“殷礼”与“宗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书勇 《求索》2008,(1):150-152
周初文献记载有“殷礼”与“宗礼”,历来学者有不同解释,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铜器铭文、文献所载“成王周公之命祀”及封建诸侯等史实作了新的考察,认为“殷礼”指殷人之礼,“宗礼”指周人之礼,这有利于对周初相关史实作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