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全面熟悉和掌握案情,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要了解嫌疑人的自然情况、家庭收支情况、犯罪时间、地点、数额、手段以与及案件有重大关系的人和物。特别是要对嫌疑人属于哪种性格、有什么特点、嗜好、经历、阅历等情况要尽量掌握,为讯问打下基础。其次,要对已掌握的证据分类、排队,做到心中有数:哪些证据可以使用,哪些证据不能使用;哪些证据的使用,可以打消嫌疑人的嚣张气焰,蛮横态度,打破其心理防线,交待犯罪事实;哪些证据要在嫌疑人思想动摇,或只交待了小问题而企图隐瞒重要罪证时出示,可以促使其丢掉幻想,打消蒙混过关的企图,交待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2.
一是立案后,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全程录象。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其心理复杂,压力较大,无论犯罪嫌疑人如何交待,都应录象。嫌疑人坦白自首,老实交待犯罪事实,录象资料会对揭露、控诉犯罪起到强有力的证明作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嫌疑人日后翻供,同时还可以对其自首情节作为从轻处理的依据;如果嫌疑人拒不认罪,狡辩抵赖或是沉默不语,又为以后运用证据揭露犯罪打下基础,从而作为认定嫌疑人态度不好的证据。通过录象资料,还可以反映嫌疑人的神情变化,为今后制定侦查、讯问方案,突破口供,提供便利条件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犯罪嫌疑人不回答或回答的内容不符合侦查人员心目中的标准时,就认为犯罪嫌疑人在抵赖,于是为获取口供侦查人员难免会动手或者动用具械,刑讯逼供就这样发生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这不但有违人道主义精神,更严重的是它将动摇法律赖以存在的规范性基础,使人们对国家的权威产生动摇。一个根据刑讯逼供而获得的证据所作出的裁判结果,以违法治违法,即使结果符合客观真实,可以说,结果的正义是不能代替法律的公正的。  相似文献   

4.
第一、立案后,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全程录象。对老实交待犯罪事实的嫌疑人,录象会对揭露、控诉犯罪起到强有力的证明作用。既可以避免嫌疑人日后翻供,还可以对其自首情节作为从轻处理的依据;如果嫌疑人拒不认罪,又为以后运用证据揭露犯罪打  相似文献   

5.
周晴 《法制与经济》2008,(17):64-66
当犯罪嫌疑人不回答或回答的内容不符合侦查人员心目中的标准时,就认为犯罪嫌疑人在抵赖,于是为获取口供侦查人员难免会动手或者动用具械,刑讯逼供就这样发生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这不但有违人道主义精神,更严重的是它将动摇法律赖以存在的规范性基础,使人们对国家的权威产生动摇。一个根据刑讯逼供而获得的证据所作出的裁判结果,以违法治违法,即使结果符合客观真实,可以说,结果的正义是不能代替法律的公正的。  相似文献   

6.
遵循合法性和"不致使社会感到惊讶"标准的许诺讯问策略是抓住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需求,使犹豫不决的犯罪嫌疑人看到从宽从轻处罚的希望,引导其在了解法律精神的基础上做出如实的供述。由于许诺没有强烈的心理强迫,不会造成无辜者产生虚假的认罪供述,是一种获得认可的讯问方法。及时抓住嫌疑人的心态和表现,加强许诺和其他讯问方法的结合运用能够取得有效的讯问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实行拘留或逮捕后 ,应当在24小时以内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发现不应当拘留或逮捕的时候 ,必须立即释放 ,发给释放证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民检察院及时发现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或逮捕措施是否正确 ,发现错误可以及时纠正 ,同时也有利于迅速查明已掌握的证据是否确实可靠 ,以便抓住时机进一步开展侦查工作。至于讯问人员由谁担任 ,刑诉法没有作明确具体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也仅规定由“侦查部门”进行。司法实践中 ,在刑拘后24小时之内对犯罪嫌疑人的首次讯问 ,一般都由本…  相似文献   

8.
在渎职案件侦查活动中,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的调查非常敏感,稍有察觉就会毁灭、假造证据,进行串供。所以对渎职犯罪案件侦查要善于抓住时机,快反应,快出击,及时立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犯罪分子容易隐藏、毁灭的主要证据固定下来,使犯罪分子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要求渎职犯罪案件侦查工作必须科学把握立案时机。  相似文献   

9.
一、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一种心理。如果说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还存有极强的侥幸心理的话,那么面对侦查审讯的现实,由于害怕法律的惩处,原有的心理态势就发生了动摇,因此,就产生了严重的畏罪感。特别是那些防御体系还未建立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的畏罪心理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所谓再生证据,相对于原生证据而言,是指犯罪嫌疑人及其利益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进行的掩盖犯罪事实、隐藏、包庇犯罪嫌疑人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新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收集贪贿案件的再生证据: 1 开展心理攻势,运用各种侦查谋略获取再生证据。对于犯罪嫌疑人已经进行了串供、伪证等活动,使侦查工作难以入手的案件,可以“瞒天过海”。受案后不急于强行突破,而是隐形藏真,进行细致深入的侦查,寻找当事人防备中的薄弱环节,查获串供的痕迹;对于犯罪嫌疑人正在进行串供、伪证的案件,可以“欲  相似文献   

11.
在审查起诉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公安机关移送的证据材料中,将一些不予批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放在材料中充当证人证言使用,而有些承办人为了省事,也不再去重新取证,直接将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当作证人证言在法庭上出示、宣读。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理由是: 一、其证据形式不合法。首先,直接将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笔录当作证人证言使用,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中证据的形式与内容统一原则,虽然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证明的作用,但是其证据形式是犯罪嫌疑人供述,它与证人证言是两个独立的证据形式,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因此将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直接当作证人证言的作法是有悖刑事诉讼法的。  相似文献   

12.
朱孝清 《中国法学》2014,(3):247-266
辩护律师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证据时,除了可以将有罪的实物证据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外,其他的证据都不能告诉;"两个基本"应当坚持,但要防止误读和滥用;只有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的程度与刑讯逼供相当,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时,获取的供述才应予以排除;在规定的办案场所以外讯问和未依法对讯问进行全程录音录像的行为属于违法,但所取得的供述依法不在排除之列;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没有违反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只要其符合逮捕条件,可以转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范围包括一切影响羁押条件成立的情况;纪委在查办案件中收集的证据,可以参照刑诉法关于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证据的规定办理。  相似文献   

13.
犯罪嫌疑人的确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梅湘 《法学研究》2003,(2):104-112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对其进行正确认定既能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诉 ,同时又有利于确实保障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分析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初查时的犯罪嫌疑对象之间的界限 ,旨在解决确认一个人为犯罪嫌疑人需要具备哪些证据 ,这些证据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以及确认犯罪嫌疑人这一法律身份的起始时间和程序等问题 ,从而为正确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14.
一、把握时机.该立案时就立案。立案是使用强制措施的前提,一旦立案,便可根据案件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强制措施。及时立案便于采取有效的侦查措施,进一步获取证据,同时有利于扩大战果。相反,如不及时立案,则可能贻误战机,导致串供、毀灭证据,转移赃款赃物,甚至会使犯罪嫌疑人潜逃、自杀等,从而可能使案件泡汤。当然,立案也不能过于草率,以防出现错案,同时也应防止以查代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反贪侦查活动中,犯罪嫌疑人也许是作“贼”心虚的缘故,其对检察机关的调查非常敏感,稍有察觉就会毁灭、假造证据,进行串供、转移赃款赃物。所以反贪侦查要善于抓住时机,快反应,快出击,兵贵神速,及时立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犯罪分子容易隐匿、毁灭的主要证据固定下来,使犯罪分子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要求反贪侦查工作必须科学把握立案时机。  相似文献   

16.
正对于《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4款"核实证据"的理解问题,律师向犯罪嫌疑人核实证据,应以不能告诉案内相关证据为原则,以可以告诉特定证据为例外。除了可以将有罪的实物证据告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外,其他的证据都不能告诉。"律师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证据"并不等于"认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阅卷权"。并且,律师能否让犯罪嫌疑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践中,赃款去向不清的贪贿案件的具体表现:一是赃款与公款混放,支出界限不清;二是犯罪嫌疑人对赃款去向交待的不清,可能因作案时间较长、次数频多、犯罪嫌疑人记忆、复述能力限制等,想交待就是交待不清;三是犯罪嫌疑人故意作虚假的交待,怕交待了影响业务关系、得罪上级领导、连累他人,错  相似文献   

18.
提讯是审查起诉的核心工作和审查案件材料的必要手段,通过听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可以全面掌握案情,确定证据的效力和证明能力,发现证据在质和量上的不足,从而及时充实、补全证据。提讯是公诉人在开庭审判前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一场心理战,其有多项工作任务,公诉人应当慎重对待,为之作好充分的准备,并根据审查起诉的工作特点和不同案情、不同认罪态度的犯罪嫌疑人,采用不同的讯问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手机测向机,也叫通讯信息采集仪,是运用手机原有功能中植入源程序,使它能为侦查部门准确的采集有关手机使用时基站位置信息,使侦查人员能够方便地分析出案发当时犯罪嫌疑人是否在现场、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犯罪嫌疑人案发后逃跑路径、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及时为技侦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的工具。手机测向机目前只有极少数侦查部门在使用,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作原理(略。如有需要,请与作者联系)  相似文献   

20.
第一步:初审松。在审讯初期,不是频繁进攻,而是进行冷处理,采取悬而不审、以静制动的策略。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犯罪嫌疑人心理斗争和醒悟时间,同时也使办案人员进一步争取时间去熟悉案情,制定讯问提纲,分析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并在讯问前尽可能多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证据,以便做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战。二是有意识地对某些犯罪嫌疑人造成一种精神压力,消除其侥幸心理和抗拒心理,促其产生悔罪心理和畏罪心理。一般情况下,经过冷处理,被审讯人孤独感和急燥心理就会加剧,往往会主动要求提审或交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