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维扬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的领导者、参加者和幸存者,但其经历复杂曲折。他生于晚清,深受先辈参加太平天国的影响,后参加黄花岗举义,革命救国;中华民国时提倡教育实业救国;融入新中国后甘于平淡,造福乡里。他的一生,为民族和国家计,矢志不渝,为后辈仰视。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30日,是爷爷饶国梁离开世间、离开亲人整整一百年的日子。 爷爷牺牲于辛亥年的广州起义,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烈士”。  相似文献   

3.
傅力兴 《湘潮》2022,(6):31-32
<正>文物源起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内陈列着一封73年前的特殊来信,这是高继青烈士纪念委员会致高继青烈士家属的慰问信。信件长19.5厘米、宽27.5厘米,附有信封,总重5.4克,为竖版信纸,函头印有“高继青烈士纪念委员会用笺”,由高继青烈士的胞弟高少青捐赠该馆。这封珍贵书信,如今在“长岛人歌动地诗——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陈列”展出,每天都有众多党员干部和普通游客前来参观。  相似文献   

4.
远亭 《学习导报》2008,(11):63-63
这是一封国家领导人写给子女的书信。在信中,刘少奇针对儿子刘允若因为和同学关系不融洽,提出转学、转专业的要求进行了细致剖析.在讲道理的同时举出事例,耐心地劝导和教育儿子,抛弃自己的错误思想.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批评。捧读这封书信,刘少奇同志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高尚品格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相似文献   

5.
远亭 《新湘评论》2008,(11):63-63
这是一封国家领导人写给子女的书信。在信中,刘少奇针对儿子刘允若因为和同学关系不融洽,提出转学、转专业的要求进行了细致剖析.在讲道理的同时举出事例,耐心地劝导和教育儿子,抛弃自己的错误思想.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批评。捧读这封书信,刘少奇同志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高尚品格给我们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相似文献   

6.
林觉民在这封绝笔书中,委婉而又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书信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表面看来,这是林觉民与妻子诀别时谈“吾衷”的情书,有些儿女情长,但却不掩英雄  相似文献   

7.
林觉民在这封绝笔书中,委婉而又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书信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表面看来,这是林觉民与妻子诀别时谈“吾衷”的情书,有些儿女情长,但却不掩英雄  相似文献   

8.
正革命先烈柳直荀1928年的一封关于郭亮(原名郭靖笳)的遗嘱等问题致罗迈(即李维汉)的信,如今珍藏在中央档案馆中。这封不足200字的书信折射出两位烈士并肩战斗的革命友谊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虽然都是英年牺牲,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大名。这封短信,头一部分是写给李维汉关于工作上的具体事宜,中间用波浪线划开,后一部分写着:靖笳兄临刑时有遗嘱一道袁现经长沙商人传出袁特抄上或可转灿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2,(13):65
叶挺,字希夷,人民军队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1896年出生于广东归善(今惠阳)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读本村小学,1911年入读惠州府立蚕业学校,因剪掉辫子反对清朝统治、支持广州黄花岗起义而被捕,  相似文献   

10.
伟人之爱     
1924年7月奉调由法国回国的周恩来,9月抵达广州。虽已与邓颖超在书信中定情,但归国半年却一直不曾有机会同邓颖超见上一面。  相似文献   

11.
金中 《新湘评论》2008,(3):53-53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在他们共同生活的50余年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也留下了大量深情款款的记录。收录了74封书信的《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反映出这对革命家夫妇的感情天地充满了蓬勃精神和旺盛生命力,折射出他们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的高尚情操.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1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编发这封质朴而又温馨的短信,既是纪念他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扬 《党建文汇》2002,(10):37-37
3月28日晚,《大红灯笼高高挂》终于在广州黄花岗剧院露了面。和北京、上海演出时一样,观众对这种“杂交芭蕾”还是感到困惑,媒体也褒贬不一。这已经成了老话题。但还有一个不得不谈的老话题:观众的杂音还是无法消除。在当时的现场,台下观众始终嘈杂不停,更有“行家”现场解说,搞得周围观众心烦意乱。  相似文献   

13.
李文楷:黄花岗烈士中的“活烈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死难烈士很多,被广州人民收尸72具,1922年为72烈士立石记名。其中有位名叫李文楷的,当时正在香港,并未死难。 李文楷,字正清,山西万泉(今万荣东半部)县北解村人。曾留学日本,光绪34年(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山西太原任《晋阳公报》编辑。  相似文献   

14.
《党史文苑》2005,(7):1-1
2005年7月6日至13日,由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访问团在大陆访问.访问团先后参观大连日俄监狱,拜谒南京中山陵,参观吊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参观"七七事变"发生地--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2日上午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下午在北京饭店举行记者会,总结大陆之行.新党表示,接受"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进而提出"一中两制"的思维,追求两岸和平.新党秘书长李胜峰代表新党提出有利两岸互利双赢的十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桂林凤凰街横巷的景福戏院内,同盟会广西支部成员在激烈地讨论要不要响应广州起义的问题。一个中等身材、精神焕发的年轻军官慷慨陈词,分析响应起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确表示:“广东离不开我们的响应和支持,我们决不能畏缩不前,贻误了革命大势!”他鞭辟入理的分析和激昂的情绪深深打动了其他与会人员,会议决定响应广州起义。此人就是刘建藩。刘建藩,字昆焘,湖南醴陵人,1887年12月出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同盟会会员。1908年他学业完成,被派往广西新军,…  相似文献   

16.
叶挺逃婚     
1911年春天,革命党在广州失败,72烈士在黄花岗壮烈牺牲。15岁的叶挺,当时正在惠州蚕业学校读书。他伙同一班青年学生,走进军营,发表革命演说,当场剪去长长的发辫,被清政府逮捕入狱。 父亲叶锡三从地主家借来高利贷,疏通官府才把叶挺救了出来。他向儿子大发雷霆,并强迫15岁的叶挺与童养媳黄三妹结婚。 叶挺不同意这桩婚事,先哀求,后反抗,一切全然无效。  相似文献   

17.
《前线》2014,(11)
<正>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一般包括5封。在我国学术界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人们以前对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重视是不够的。之所以对"书信"持这种态度,一般认为:一,书信不同于科学论文和论著,都是未经发表过的言论。既然是未经发表的,就没有深思熟虑,因而它的科学性就必然受到一定限制。二,书信的言论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态度。应当承认,同科学的论文、专著相比较,书信确实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这丝毫不能抹杀书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于2005年3月28日至4月1日率中国国民党参访团在大陆展开“经贸之旅、缅怀之旅”。参访团在大陆期间分别在广州拜谒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在南京拜谒了中山陵、在北京拜谒了香山碧云寺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同时在上述三地与台商进行了座谈。这是1949年以来国民党首次正式组团赴大陆参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见了江丙坤一行,并通过江丙坤向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发出了访问大陆的邀请;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和有关部门代表与参访团就促进两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会谈,并取得了1…  相似文献   

19.
《红岩春秋》2010,(6):69-71
饶国梁纪念馆和纪念碑 饶国梁(1888—1911),字作霖,号绍峰,大足县(今)国梁镇人,早期同盟会会员。1911年4月27日,饶国梁参加了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因敌众我寡、伤重力竭为清兵所擒,牺牲时年仅23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6日至13日,由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率领的新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访问团在大陆访问。访问团先后参观大连日俄监狱,拜谒南京中山陵,参观吊唁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奠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参观“七七事变”发生地--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2日上午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下午在北京饭店举行记者会,总结大陆之行。新党表示,接受“一中原则,九二共识”,进而提出“一中两制”的思维,追求两岸和平。新党秘书长李胜峰代表新党提出有利两岸互利双赢的十点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2日下午会见了郁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