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生产始终都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二因素的组合,都植根于所有制关系之中,隶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结构。因此,要揭示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也必须从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出发,分析研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占有关系和结合方式。一、所有制的含义应包括劳动力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的所有制,指的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围绕着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总结。经过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最终认识到,要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选择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力作为其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劳动力本身获得最大程度的解放和发展,实现它与生产资料的最佳结合。从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来看,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于生产力进步推动的,生产力的进步归根结蒂是劳动力的解放。比如奴隶从奴隶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贫民从封建地  相似文献   

3.
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照加入生产过程的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享劳动成果。生产要素可分为两大类:生决资料和劳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又可分为两类:资金和自然资源。因为货币是各种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果自然资源也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那么资金便可作为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代表。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则表示拥有相应数量的生产资料,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生产资料所有权通常称之为资本。如果把劳动力的所有权也看作是一种资本的话(参见拙文《论劳动力资本》,《学术论丛》199…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培育是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经济改革是在城乡隔绝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旧体制下,城市国有部门人浮于事,大锅饭、铁饭碗造成效率低下;农村劳动力被禁锢在土地上,隔离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到非农产业,造成极大浪费和损失.劳动力市场改革基于城市"治懒"、农村"治贫"的目标展开.逐步把国有部门职工推向市场,同时逐步改善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渐进式改革、逐步释放被压抑的生产力,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力.劳动力市场培育也是城乡劳动者权利的双向调整和逐步接近的过程.改革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城乡劳动者的平等权利尚未实现.名义权利与实际权利的差异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权利差异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造成威胁.增长、稳定、公平是左右政府改革行为的三大变量.劳动力市场上的权利不平等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障碍.贯彻新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在使政策导向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一个社会劳动就业的性质、方式和程度。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就业实现形式。马克思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就业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工人出卖劳动力为前提的。工人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般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泛户籍制度造成的一系列制度困境.由于国家政治制度的安排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面临着更特殊的制度困境.认识、了解转移中必须遵守的各种制度,创新、接受新制度.提高整体素质,是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跨越制度困境,成功实现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瞭望》1991,(21)
13年前,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之后,他又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科学的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力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说明,生产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向来都与科学技术分不开;  相似文献   

8.
读了《周恩来选集》下卷,进一步引起了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深感周总理在革命和建设的许多问题上都有卓越的创见。现只就知识分子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周总理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知识分子问题,首先是个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因为,谁都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任何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劳动力,特别是现代化生产,对科学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科学技术在生产中也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他说: 露我们要找矿,就得有一批地质专家,带上大批大学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到各处的荒山僻野去进行测量、普查和钻探。我们要建设矿山、工厂、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衡量或测定生产力本身水平、状况的标准,即生产力自身的标准;二是指要以生产力的水平或发展作为衡量、检验其他事物的标准,即以生产力为标准。由于生产力是一种合力,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动态结合中所呈现的物力、人  相似文献   

10.
在1989年北京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中,曾经有人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超前了历史发展规律",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主张早日"敲响公有制的'丧钟'", "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等.其实,他们的历史知识等于"零".因为,"超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固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按照生产方式,即特殊的生产资料与特殊的劳动力的结合关系,决定一个社会经济构成的全部性质的观点,考察古代奴隶制的社会形态,有希腊式的、罗马式的、日耳曼式的、亚细亚式的多种类型.在这些"文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青年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还是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目前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农村青年劳动力迁移流动的预期成本和收益.本文认为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理性选择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下个体的需求层次和价值取向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单一的经济因素已经无法全面解释和表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诉求。在追求个体发展的新时代,子女教育需求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且逐步完善的随迁子女教育制度、农村家庭结构核心化、农民群众教育理念的转变及农村教育资源的缺乏等因素作用的强化,使得此动因影响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得到加速推动。但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转移劳动力工作的流动性以及随迁子女薄弱的学前教育基础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随迁子女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前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随迁子女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以资源整合为手段构建多层次整合服务机制,并通过一定方式的增收渠道增强相应的物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然而,人们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却观察到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排斥就业的倾向、农业和农村发展不足、城市劳动力市场歧视等。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二重属性。为什么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商品属性呢? 第一,劳动力的流动要通过市场交换,象商品买卖一样,双方作为不同的所有者自由订约。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的转移。这也就是劳动力的流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通,如同生产资料的流通一样,没有市场交换是不行的。市场交换总是有着双方当事人,双方作为不同的所有者互相对待,交换要符合双方的意愿。劳动力交换的一方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  相似文献   

15.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陆续出现了"民工荒",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全国性劳动力短缺。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阶段正逐渐消失,即中国经济迎来其发展的刘易斯拐点。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为此,应正确认识、科学规划,切实利用这一机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积极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农村中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不可避免地分化了。他们“由于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判别农村中客观存在的阶级和阶级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土地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代耕农"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产物。本文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的"代耕农"为例,比较了"代耕农"、在家务农和农民工三种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成本与收益,发现"代耕农"至少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次优选择,对于年龄偏大、缺乏务农之外其他技能的人来说,甚至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9,(11)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使得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性和不流动性,促使了乡村社会的转型;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家庭核心化、少子化。农村社会的变迁和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双重叠加,使得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后乡土"的视角审视农村养老问题,发现其表现的新动向,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在代际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 《学理论》2009,(26):29-30
农村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目前我国农村主流的养老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代际关系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体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但是,农村经济却出现了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这不仅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