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执法美誉度,直接目标是建立执法制度信用,基础是促进公众知情与参与,前提是权力控制。在社会多元化与法治建设背景下,制度信任是维系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用关系的前提。除了结果正义、执法效率之外,执法主体还应重视制度信用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程序正义与权力可责的执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不高,仍然存在案结事未了、同案不同判等非正常现象。司法公信力具有信用与信任双重维度。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体制缺陷、司法不独立、同案不同判等。因此,提高我国司法公信力,一方面应紧抓司法公信力的信用与信任双重维度,注重从改革传统法院体制、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提高办案效率和完善裁判文书制作,另一方面应规范媒体监督、加大普法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信用系统的保障和支柱。政权信用丧失将会导致社会道德滑坡和普遍的诚信危机。我国目前政府公信力存在不足和下降趋势,长此以往,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成本将不堪重负。社会公众的信任不在,质疑成心态惯性,要走出"塔西佗陷阱",政府必须重塑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厘清民族凝聚力的主体和客体关系,才能真正找到凝聚力的动因和源头,正确处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各种关系。本文对民族凝聚力的主体和客体概念作了界定.诠释了民族凝聚力的主体和客体的结构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民族主体对凝聚力进行整合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建设中,公信力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全面分析影响反腐倡廉制度文化公信力的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文化的公信力。要从处理好三个关系着手,即处理好普遍信任与个别信任的关系,加强民众宣传教育工作;处理好反腐倡廉职能部门与同级党委、政府的关系,强化职能部门思想建设和业务水准;处理好制度建设与现实需要的关系,全面加强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私法自治原则在不同的民事领域中有不同的体现。在物权法中,私法自治原则体现为自治的先导与强制的校正关系。因此,物权客体制度是物权法贯彻私法自治理念的首要关注点。我国的物权客体制度存在着自治理念的缺失,因此,物权立法应遵循物的自然属性与法律属性的正确关系;采用“物”的概念,避免强制的校正功能在物权客体制度中发生嬗变;拓宽物的范围,使物权客体具有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试分析信赖、相信与承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任问题的研究中,信赖、相信和承诺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与“信任”一词混用的情况,其实,这几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赖是一种人对人的依附心理状态,用于事或物上,也是一种单向的坚定相信的心理状态。相信也是其主体对人、事、物的一种心理指向,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表现为相信某一事实,这种事实可以是与其主体无关的。承诺往往以言行的形式出现,是引起一种行动的前提,如果承诺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的话,可以导向信任关系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信用系统的保障和支柱。一个国家的政府公信力,也是一个国家经济信用的“晴雨表”,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信用环境的优劣,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政府公信力还不容乐观,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的稳定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公信力却普遍面临下降的危机,公然违约、失信于民,甚至滥用公权、弄虚作假、欺上瞄下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造成政府公信力较大规模的流失。  相似文献   

10.
警察执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警察执法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在认知与评判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和信任关系。警察执法公信力危机日益凸显。民众误读为似乎警察无所不能、警察权行使的边缘化、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模糊了警察权的边界和职责、警察执法方式的偏差、警察职务犯罪案件的频发等因素会对警察执法公信力造成影响。警察执法公信力危机损害了政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使公众失去对法律的信仰,损害警察在公众中的形象。面对警察执法公信力危机,要坦然面对,缩减与消除引发警察执法公信力危机的诱因,恪守公正、规范执法的职业操守.通过事先、事中、事后的应对措施,将危机隐患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弱化或降低其对警察执法公信力的桶窖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你与我”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外在性,以人为主,自然为客,认为理性认识是达于客体的桥梁。而你与我的关系则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并无主客之分。人与自然相互养成,互为目的,人在自然当中存在,自然是人延长的肢体,人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物我两忘,互相在对方的存在场中生存。  相似文献   

12.
同一认定是主体对客体之间有无同一性所进行的辩证逻辑思维的过程。在侦查中,同一认定主要是确定诸客体特征是否相互一致、能否归于同类、是否属于自身;同一认定基础在于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客体的特征属性;同一认定,价值本身在于其结论的证据性,价值有无取决于其结论与案件事实关联性的有无,价值高低则取决于其结论与案件事实联系紧密度的强弱。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信力代表着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然而,地方政府公信力发展却极不平衡,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进一步弱化的倾向。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实政治生活中,政绩作为制约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梗阻之一,颠覆了理论上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正相关性。对公信力与政绩之间的悖论关系加以解析,并探讨消解悖论的方法,力求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绩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律认识活动中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了解法律的属性 ,就必须了解认识活动中主体所从事的法律认识活动的本质。法律的同一性并不仅仅是法律的一种特征 ,它还是法律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结果。同一性的经验是认识活动的过程 ,认识活动中主体通过这些活动来改进法律 ,同时改变自身  相似文献   

15.
指挥官责任是武装冲突法中由指挥官承担的、因不作为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刑事责任。这种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四方面。客体中的主要客体是武装冲突法保护的国际人道关系,次要客体是武装冲突中正常的指挥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不作为,其中上下级关系的确定和排除合理且必要的措施是关键;主体包括军事指挥官和其他上级;主观方面表现为间接故意和过失。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是影响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公共服务提供与政府公信力的建设是一个螺旋式循环的过程。近年来,基层政府公信力总体水平相对偏低,且面临着政策信用、行为信用、资信信用和绩效信用的弱化。这主要是因为基层政府决策方式自上而下、财政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单一、监管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缺乏。因此,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建设视域下的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可以从建立公共服务提供上下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财政制度、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多元监管体系及绩效评估机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认识是主体的行为。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产生和进行的.随着人类实践──认识领域的日益拓展和深化、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变得极其复杂。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使得认识中主体因素空前突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认识理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认识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也就是对作为客体存在方式和状态的信息的反映。客体通过信息对主体发生作用.主体也通过信息与客体建立联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离不开信息的传输、转换和反馈。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更离不开主体对信息的选择和重组。对客…  相似文献   

18.
境界用主体知觉给客观之景划了一个界围,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知觉界围就是客体进人境中的界围,客体进入主体知觉,客观之景成为知觉之境。境是主客观的合一。旅游美审美境界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找到旅游审美现象中主客观meeting的结构形式,建立旅游美学的基本词汇,为旅游美研究的精细化奠定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文章强调公众的理性质疑是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公信力建立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公众的理性质疑对政府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积极地去改进工作。而通过政府工作的改进便会赢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是政府的公信力前进一步。文章强调指出:政府的公信力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一件事情上取得了公众的信任不等于在另一件事情上取得公众的信任,永远不能一劳永逸。政府的公信力正是在公众的质疑中逐渐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按照法理学传统的观点,法律关系客体是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本文针对法律关系客体理论上的多种表述,在对原有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法律关系客体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强调了双重客体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