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燕 《岭南学刊》2009,(2):60-63
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不应当停留在宪法文本上,而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保障。目前我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普通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尚未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阶段,进一步保障基本权利必须完善并落实相关立法、建立有效的法律审查机制并改革法院收费制度。  相似文献   

2.
宪法与公民的权利密切相关,我国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制的完善程度不但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象征着法制的完善程度,而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严重滞后,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建立科学的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和人格权是每一个民主国家的宪法都予以保障的基本权利。新闻自由虽然保障了新闻从业人员本身人格权发展的空间,却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侵害人格权的渊源。新闻自由与被报导者人格权冲突的解决,不仅是私法上权利的冲突问题,同时也是宪法上基本权利冲突的问题。目前我国新闻侵权案的判决结果并未完全反映"两种权利同等重要"的基本理念,新闻媒体败诉几率较高,这里存在着法律上的缺失、新闻官司双方诉讼成本不对等等原因。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为解决这二者的冲突,应加强新闻立法,并且在司法上对新闻自由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4.
各国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权与刑法所规定的某些行为的入罪有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以诽谤罪入罪为视角,探讨诽谤罪入罪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关系,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厘清言论自由的刑罚界限,从而使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5.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直接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社会活动方方面面都应有所体现,侦查讯问也概莫能外。这里仅就侦查讯问中公民休息权保障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立宪政治的核心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复杂多变、矛盾层出、阶层分化、利益多元。一系列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势给民主法治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地方民主和法治不够健全、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不畅、基本权利立法不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对基本权利的实现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对此,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转型中国的社会特征,从社会机制和法律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制度构建和技术设计,通过健全政党法治、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加强基本权利立法、推动司法救济等等,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8.
儿童医疗保障体系是儿童基本权利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儿童医保的现状而言,我国目前非政府主导的儿童医疗保障存在着保障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儿童医疗保障体系势在必行,这既是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吴乐乐 《前沿》2012,(17):59-62
“老有所养”是事关社会和谐与人性尊严的多维度民生问题,其关涉民生的保障与改善以及公平正义的促进与实现.就基本权利的类型而言,养老权主要属于社会基本权利中的社会安全权,但也涉及财产权等自由基本权利;就基本权利的功能而言,养老权主要涉及受益功能.为了妥善地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公民的养老权,国家必须履行相应的国家义务,通过政策、立法等调控途径提供公共物品与制度性保障,进而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全方位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兰天 《前沿》2011,(15):151-153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城镇公共住房政策的分析与思考,在借鉴韩国等国家保障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公共住房法律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依赖土地发展经济的问题、把小产权房纳入保障住房、限制商品房开发、为进城务工人员制定专门的住房保障法律政策以及建立国民住宅保障银行等建议。以期为实现“一户一住宅”这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目标探索出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郭斌 《人民政坛》2014,(11):13-13
<正>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彰显我国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从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来看,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基本权利的规定较为全面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此项规定表达了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具体而言,宪法第二章规定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权、"隐私  相似文献   

12.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端重视,也意味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而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依照宪法的规定,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实现。贯彻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至少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宪法至上至重原则。“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语)。人权作为宪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一切法律法规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宪法虽然比较全面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时至今日,一部分基本权利仍然还停留在宪法文本上.这些年陆续发生的孙志刚案、延安&quot;黄碟&quot;案、彭水诗案、成都自焚抗拆事件等等,暴露了当前一些地方公权力滥用,肆意践踏、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社会乱象.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正法治是人类对过往公共生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从人性的正义性上讲,法治的基础是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而人的基本权利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损害和侵蚀,所以需要有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规则。自古至今,作为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法治都在探讨基本价值,其中包括对人的尊严、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对此,我国宪法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但具体落实保障实现人的基本权利,还需要从人民美好生活方式上加以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相似文献   

15.
基本权利的水平效力,源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在传统立宪主义的基础上对基本权利垂直效力的一种新发展。客观价值秩序理论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具体司法实践的运用中,强间接适用是德国基本权利水平效力适用的主要方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基本权利水平效力的间接适用,对于促进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推动我国的人权保障与宪政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段凡  李媛 《前沿》2009,(7):66-69
基本权利是公民全部权利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权利,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人权的核心价值必然要通过公民基本权利的骨架才能得以支撑,基本权利的建立也会对人权的补充起着一定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在法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要提升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议在适当时候对宪法作出局部修改,将科学发展观载入宪法。  相似文献   

17.
陶波 《人权》2007,(3):21-23
完善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完善各项人权保障的具体立法的问题,又有宪政文化建设等问题。而宪法进入司法,建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司法救济制度无疑是这一系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现  相似文献   

18.
宪法规定的应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国家的根本制度,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基本人权是宪法之核心问题.修宪的根本目的应是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完善,而非简单的政策复述.我国在人权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权利保障长期遭受漠视,这与农民权利缺乏宪法的关怀密不可分.农民人权宪法保障的缺失折射出我国人权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必须紧紧围绕权利保障和权力约束进行修宪,确保修宪之正当性.  相似文献   

19.
基本权利主要表现在宪法规定的权利,国家有保障实施的权利。我想就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基本权利保障的地位作些预测。第一,保障基本权利与发展生产力是统一的。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给了人们以自由,人们的财产的保障得到加强,经济上给了自由,有了自由,中国的经济才得到了与日俱增的发展。所以说,权利的保障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对应的。第二,新时代保障基本权利是法治的首要价值。我认为法治的基本内容是保障人的权利。第三,保障基本权利为核心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表现。从法学方面来说,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基本权利保障。第四,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权问题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人权保障工作。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以最高法律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