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旭 《世纪桥》2007,(7):140-141
中国山水画是世界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千姿百态的笔墨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深远的意境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其中的笔墨又是山水画的灵魂之所在,画家的审美理念,所感所观,传情达意都在其笔墨中有具体的体现,本文试图从山水画笔墨方面来感知中国山水画丰富的意韵与博大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以"敢言"著称.英敛之1902年创办<大公报>之始,即积极宣传反帝爱国、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强权,抨击官僚腐败,以文字也以良知践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续刊<大公报>,新记<大公报>继承英敛之遗风,高擎"大公"圣火,褒贬时政,臧否物事,为国载笔,为民请命,以笔墨也以灵魂呵护"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相似文献   

3.
<正>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西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史伯曾经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说。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这是古代先哲关于"和而不同"思想的最早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观古知今》是2015年本刊全面改版新增设的栏目,设置本栏目的初衷是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的要求,为领导干部了解、掌握、运用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服务,以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本栏目选题力求侧重中外历史上有关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和经验教训,侧重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共党史经验的介绍总结,侧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立德思想与实践的介绍。文章力求简短、通俗,尊重史实,文章以五千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正>新经济导刊编中信出版社2015-11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保障。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来袭、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相继推出的时代背景,我国以《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最先采用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解读本土古典小说的文艺批评专论,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首先采用"阐发研究"方法,不仅引领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潮流,而且为现代文艺批评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成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转型。但《红楼梦评论》尚存不少失误,主要有对中国文学悲剧质素认识不当、立论所据《红楼梦》版本不善、全盘接收叔本华理论、以及"阐发研究"模式话语权丧失等。前辈学者对《红楼梦评论》之"得"多有赞誉,对其之"失"少有批驳。文章试图在总结《红楼梦评论》得失的基础上,侧重补论其"失",并对"阐发研究"模式提出一点反思。  相似文献   

7.
沈韬 《世纪桥》2010,(19):34-35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创新需要建立在理性地批判继承史学传统的基础之上,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奠基之作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学术传承价值,如"反帝反封建"的近代史主题,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以及作者博学贯通、严谨务实的治史精神等。  相似文献   

8.
正百年真理之甘"望道,你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你。"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陈独秀从陈望道手中接过一叠文件后,难掩激动。这份文件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相似文献   

9.
李娟娟 《党建》2014,(3):52-53
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儒藏》的编纂不仅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且是为了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北京大学未名湖后湖之滨的朗润园,我国著名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在这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汤一介先生家有两间书房,虽然不是很大,却四壁环书。其中整齐排列的《儒藏》"精华编"格外悦目。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释历来三分天下。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只有《佛藏》和《道藏》,而没有《儒藏》。  相似文献   

10.
正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这样记述:"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牌坊作为古建筑之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中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记载着重要的历史事实。这些牌坊作为传统社会的见证者和记载者,在历史长河中绵延生息。  相似文献   

11.
隔山 《党课》2012,(7):120-121
上世纪初,有许多留过洋的中国文人,对国学和国画是持批评态度的。但他们大多有国学的根底,中国文人的气质终是挥之不去。徐悲鸿旅欧八年,回国后虽然反感中国传统绘画的旧弊,但在他身上,实际上还是留存了很多传统文人的性情,常借国画的笔墨来言志,朋友间也常有字画唱和。他喜欢画马来抒发宏大的志向,猫画则大半是他画来酬答友人的小品,题跋的文字往往风趣随意,见出古风。1931年,徐悲鸿就画了一幅《猫》赠给诗人徐志摩。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 ,但什么是神话 ?其实也很难具体界定 ,因为中国的传统小说大都有宿命论和鬼怪的描述。我觉得《西游记》其实是部抒写生命理想之途的隐喻文本 ,每个人物都似乎是生命征途抒写的符号。盛唐时期也许算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青春期”吧。人到了青春期最有活力和憧憬 ,同时也最有欲望和扩张力 ,此时 ,嫉妒啊、自私啊、贪婪啊、幻想啊等等都比较直观和鲜明。大唐帝国此时对外四面扩张疆域 ,铲平一切视内的不臣之邦 ;政治体制也空前改革 ,人们的政治参与热情空前提高 ,竟有“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之感慨 ;而…  相似文献   

13.
<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毛泽东同志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引用过这句话。他说:"黎明者,天刚亮也。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打扫。这是告诉了我们一项任务,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有益处,也才有工作做。中国的地面很大,要靠我们一寸一寸地去扫。"  相似文献   

14.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关涉到先秦中国学术的发展。春秋社会对王道精神的丢失,特别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明重要载体的《诗》、《礼》本质的背离,加剧了"礼坏乐崩"的程度。而《诗》、《礼》之类的说教对于当时酣战中的诸侯已失去意义,晚年的孔子遂将王道之思寄于鲁之史记旧闻,从而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局面。孟子称《春秋》"其文则史",有助于了解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也有助于认识早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这一点,在我们传统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寻找经验,《论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总是从培养人们怎样懂得"守规矩"开始的。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规矩"。《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嘉言懿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音乐界有一种说法,说20世纪中国音乐能够传世的只有"两首曲子一首歌":两首曲子分别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一首歌便是《黄河大合唱》。《梁祝》是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为国人津津乐道;《二泉映月》是民间盲艺人阿炳的代表之作。这两首曲子传世,除了它们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6,(11)
正有这样一方热土,它在鼎盛时期曾是西北地区的商贸重镇,甚至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发源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却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成为发展转型之"痛";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迥然各异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轨迹,却因为"动迁"聚到一起,书写了一段美丽的缘;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它以活泼、诙谐的方式将棚户区拆迁改造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于细微之处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每个故事都有泪点,每一集都能引人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多体裁游记。书中语言可读性强,且富于变化。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经过著名译者施小炜精心而传神的翻译,译著充分再现了原著风格,将芥川龙之介语言、体裁上的变化,完美展现在译文之中。除了文学价值外,本书还保留了芥川龙之介拜  相似文献   

19.
<正>《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晚年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毕生所学,为教育子孙而作的家训,它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俗称《子凡诫子文》,后为启迪世人,改为《了凡四训》。袁了凡告诫子孙要行善积德,勇于改过,被后人誉为家教经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中国古人大多信命,  相似文献   

20.
刘汉林 《理论学刊》2015,(3):125-129
在文本语境中,统计《论语》中的"学"字,涵义以"怎样学"为主;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学"处于"仁"与"礼"之间;"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是"学"的两个层次。从历史语境看,在社会层面,春秋时期由封建国家向地域国家转变,由宗法制向官僚制转变,由亲亲向选贤转变,使私学成为可能;在信仰领域,人们由崇拜鬼神变为崇拜祖灵再到崇拜个人,使"学"成为必需。孔子之"学"的能动性、人文性与历史相契合,促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儒学最终意识形态化,从而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