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台湾新文学和台湾方言的关系,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况,一向是比较默契。然而,半个世纪来,也有风涛澎湃的时刻。以1920年代的台湾白话文运动为发轫,代而兴起的台湾话文运动,起始是“台湾活保存运动”,继发为“台湾话文运动”,经过反复论争,大多数作者趋向于文学方言的道路。时过不久,特别是到了抗战时期,这个日益发展的文学运动,立即遭到日本殖民地者严酷的摧残。可是在血泪斑斑的台湾文化历程上,仍然绵延着奴隶们的不屈脚印,多少台湾作家,使用台湾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并以此为武器,向  相似文献   

2.
姚继德 《思想战线》2002,28(3):60-63
“秦和人”一词 ,是泰语对历史上形成并生活在泰国北部清迈、清莱一带祖籍云南的回汉两族侨胞的统称 ,19世纪后 ,被当时旅居东南亚地区的西方殖民官员、探险家和传教士按泰语北部方言拼写成Cin -Ho/Chin -Ho ,或简称为Ho/Haw/Hor,大量进入其日记、札记、信函和旅行报告中。但由于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前往泰北的时间最早 ,商贸活动最频繁 ,移居时间最早 ,所占人数最多 ,因此西方文献和今天泰语中惯称的所谓“秦和人” ,又主要专指云南籍回族穆斯林。清迈府县城乡共有 9个秦和穆斯林区 ,阿拉伯语和汉语是他们的主要语言 ,清迈府城的王和街浓缩了云南籍的秦和人移居泰国北部的历史 ,现已成为以云南籍回族穆斯林为主的秦和人在今日泰国社会存在的一种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回族族源,在部份回族及非回族群众中还有一些混乱的看法。认为是由“天方”、“阿拉伯”、“麦加”来的。有的文章也说阿拉伯人是回族的“祖先”。这种把阿拉伯作为回回老家的错误想法,对回族人民提高爱国主义思想是不利的。因此,科学地阐明回族的族源,对回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人都知道历史的真实,是我们回族史的研究者应做  相似文献   

4.
台湾乡土作家继承“台湾话保存运动”的传统,在文学创作中揉进了台湾方言,使之成为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这是一种“酌于新声”“(?)括雅俗”的创新,表现出风格的鲜活性。文学新秀廖蕾夫的《隔壁亲家》是应用方言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中方言词汇达九十多个,雅俗俱有,互相补衬,反映了台湾乡土作品方言运用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鸦片战争中被道光皇帝以“误国病民”和“办理不善”罪名革职并流放新疆伊犁的林则徐,在从西安到新疆伊犁的路上,写有日记《荷戈纪程》,其中记有甘肃沿途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等。另外林的诗文书信和当时人的著作中对此也有不少反映。笔者从多种资料中整理出他路过甘肃的情况,可以了解当时林在甘肃的行踪和思想感情,也可藉此了解一个半世纪前甘肃的某些风貌。  相似文献   

6.
进入老年之后的林松先生,似乎又重新焕发了学术青春。韵译全本《古兰经》出版之外,关于回族研究的文章频频见于报刊,历史、文化、宗教无所不谈。近期《回族研究》中有林先生的一篇《学坛漫步话“回研”》,是一篇对十年“回族研究”的回顾总结性文章,提出不少有益见解。成就方面如:“坚持原则并正面肯定几曾被非议甚至险遭否决的人物,如清代西南的杜文秀、马德新,西北的白彦虎等等。这些人物,在极‘左’或形左实右的气氛中,被肆意歪曲诬陷,遭受不白之兔,经过深入探讨争论,大体上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对今后的回族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7.
论方言影视剧的生存语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义贵 《新东方》2001,10(6):63-66
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比“普通话现象”更为普遍、常见,方言比普通话更为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方言在影视剧中得以启用。虽然方言影视剧在与普通话影视剧的比较中其劣势是十分明显的,但由于四川话(包括重庆话在内)与普通话之间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张力空间,川渝地区也就成为生长方言剧的肥田沃土。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由该民族生活消费品的取得及使用两方面的内容决定。而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情况下,生活消费品的取得方式因职业而不同。因此,研究回族的职业分布对于反映其物质生活状况,从而从经济角度探讨回族的形成及回族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回族的职业分布在其形成时已显示出其特征。回族的主要来源是参加了蒙古统治中国历史过程中的大量“回回军”。这些人中包括了“回回炮手”、“回回水军”、“回回人匠”  相似文献   

9.
解放区文学和东干文学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文学,但如果把它们置放在特定的语境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话语重合现象:这两种形态的文学都追求文学的民族化,都重视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并且都注重对“新人”形象的书写和对“新社会”的赞美歌颂。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方言属汉语语种的北方语系。北方语系与其他7个语系并列,又叫“北方话”。全国有70%以上人口说“北方话”,约8亿人。说四川方言的除四川人外,从语音上区分,还有邻省贵州、云南、鄂西地区和陕南地区,总共约2亿人,这还没算海峡对岸军队中屡听不鲜的操川话者和散居全球的川佬、川婆、川哥、川妹、川崽儿。四川方言与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在语音上  相似文献   

11.
罗美娟  刘可 《思想战线》2007,33(5):89-95
我国东西部技术发展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在东西部地区进行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是缩小东西部技术差距、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东西部技术转移,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促进东西部技术转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努力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当今中国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各民主党派在实现中国梦中的责任和义务,研究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是推进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一支特殊的中国力量,探讨其在中国梦视角下,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独特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13.
尽管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西部地区人均经济总量与全国的平均水平仍然在拉大。在分析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后,从理论上阐述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从实践上总结了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留学人员具有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已有近40万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21世纪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服务祖国科学发展"研讨会,主要探讨海外留学人员服务祖国科学发展这一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外留学人员服务科学发展、践行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更需要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6.
从债务规模、偿债能力和财政压力三个方面,通过均值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政府债务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区域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负债率低、财政压力小,中部地区偿债能力强,西部地区债务规模增速快,东北地区偿债能力堪忧等区域特征。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空间分布特征的经济因素主要是区域经济体量、经济增速和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债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实行区域差异化的债务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基于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梦"的解读具有深层的合理性和广泛的解释力。改造世界是"中国梦"的出场路径;社会有机体是"中国梦"的现实图景;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本真意义;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实践创新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最活跃因素,是能否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关键。一般来说,依据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分为三大类:领袖人物主体、理论工作者主体和人民群众主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必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这一能动性因素,特别是要注意把握领袖人物、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这三类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这三大类主体之间的互动,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尽管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国法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绩显著,但是中国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法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为视角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追求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中 ,中国政府和人民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努力追求祖国的和平统一 ;对阻碍中国统一的国际势力要有清醒认识 ;同时要努力发展经济 ,不断增强军事实力 ,这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