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四军皖南集结 项英一行经过三天两夜的不停奔波,终于来到了皖南屯溪,在六路饭店与陈毅会面。 2月11日,项英接军部电报,说叶挺军长9日从武汉动身赴赣,要他速回。当天下午,项英、陈毅一行乘火车离开屯溪回南昌。12日午后到达南昌,司令部参谋处长赖传珠、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等人在车站迎候。回到军部,项英顾不得休息吃饭,立即去布置一新的军长办公室会见叶挺。叶挺依然像过去一样,身着便装,整齐清洁,举止优雅潇洒,只是大而有神的眼睛微露倦意,高大结实的身体也有些消瘦。  相似文献   

2.
延安谋面1937年11月7日,革命圣地延安虽是秋末冬初,但天气并不太冷。这天下午5时左右,毛泽东、张闻天、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一行,一起走进凤凰村李家窑一座坐西北向东南的院落———毛泽东的家。毛泽东今晚要摆家宴为项英接风,为叶挺饯行。叶、项都是应中共中央的邀请来延安的。叶挺当时在南京,得知邀请后,立即转道武汉,乘飞机去西安,再乘汽车于10月下旬来到延安。项英接到通知时在赣南游击区,几经辗转来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乘火车去西安,再转汽车来延安,因此,比叶挺晚到延安一个多星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的组建和华中抗日根…  相似文献   

3.
在与叶挺的关系等问题上, 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周恩来为了保证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战略方针在新四军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他在军部及其所属机关、部队中,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 2月24日,他在叶挺的陪同下,全天听取了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一年来对日作战、军政建设的汇报,晚上参加了欢迎晚会。项英请叶挺致欢迎词,周恩来很高兴。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愉快合作 1937年11月7日晚,毛泽东摆家宴为项英接风、为叶挺饯行。 中共中央对新四军的组建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非常重视,邀请叶挺到延安来,目的是要当面考察,交待任务、政策。叶挺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又是北伐名将,与国共两党的历史渊源,使他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能较好地沟通关系、解决棘手问题。项英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党政领导工作,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以中央江西分局书记的身份,统管军政工作,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为党保存了一部分武装力量,以他为核心组建新四军,是极为有利的。但党中央和毛泽东也了解叶挺、项英的不足之处。叶挺脱党时间已长,没有参加土地革命战争,不了解我军10年来在建军  相似文献   

5.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3,(11):35-38
叶挺出走由于项英误认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就是他项英对新四军的领导,党指挥枪,就是他项英指挥枪,因而对新四军的军事指挥、人事安排、具体事务等等都包揽起来,大权独揽,小权亦不愿分散,弄得叶挺“无事可做”,常以照相、养狗来打发时日,消除不快。尽管叶挺非常不痛快,但他已不像10年前那样意气用事了,他用理智约束自己,竭力把项英当作党的领导那样予以尊重,避免发生太多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多地参与对新四军的领导和军政建设,1938年6月上旬,他借去武汉要求增加军费之机,到中共中央长江局向周恩来、叶剑英汇报工作,倾诉自己虽是一军之长,却有职…  相似文献   

6.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被迫指挥所部进行自卫,终因粮尽弹绝,除千余人分散突出重围外,其余部队损失殆尽。军部领导人中,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时牺牲,1月14日军长叶挺也在鹿角山被扣。此后,国民党军队即把重点转向搜捕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等人,妄图将新四军领导人一网打尽。本文依据安徽省  相似文献   

7.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机关及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途经安徽南部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袭击。新四军广大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奋勇抵抗了一个星期,终因寡不敌众,且弹尽粮绝无援而遭到惨重损失,2000多人牺牲,4000多人被俘,突出重围者仅2000余人,项英遇害、叶挺下山谈判被扣。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千古  相似文献   

8.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3,(10):40-42
产生分歧就在1938年4月20日蒋介石派人来点验这天,叶挺、项英收到周恩来从武汉发来的电报:叶挺、项英:经中共中央代表同国民党政府协商,新四军的总任务,是在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四个支队的活动地区划分如下:第一、二支队到苏南敌后;第三支队和军部留在皖南;第四支队到皖中。各支队开进时间,望斟酌上报延安。周恩来4月20日当时,叶挺、项英正陪同国民党军队的“点验委员”们活动,无暇研究这个问题。“点验委员”们一走,他们马上召集陈毅、张云逸、周子昆、邓子恢、张鼎丞、粟裕、谭震林、傅秋涛等进…  相似文献   

9.
按周恩来的意见办周恩来来皖南军部时和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陈毅等人商定的几个问题,项英经过王思之后,都同意了,有的已付诸实施。如第六团划归第一支队建制和江南第一、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粟裕任副指挥等问题,叶挺、项英都已分别报呈中共中央和第三战区审批。只有“向东作战”,由于形势急剧变化,项英又有些”五心不定”了。就在周恩来到皖南时,蒋介石很快就侦知了他的皖南之行的实际目的,派白崇橹、陈诚以解释汪精卫出走为名,到上饶与顾祝同密商对策。他们分析了整个新四军的现状后,白崇捧…  相似文献   

10.
面对叶挺的辞职出走 1938年1O月初,正在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项英,接到中共中央长江局转来的叶挺于9月30日给他的电报。电报的要点是;“我军在战局激变中与各军关系更为复杂,且部队整训实属繁重,原非我独立所能处理”;“你离部之期已远逾叔时之约,恳即从速南归”;“我拟于下月初赴顾(即顾祝同)处一行,如能请准假,则返香港,观察各方情形。你何日回,盼即告之”。 项英是7月28日离开军部去武汉长江局述职的,原计划几日后返回,因中共中央要开六届六中全会,王明要他代表长江局去作会议的准备工作,便直接由武汉乘飞机到西安,转  相似文献   

1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勉励学生子罕的话。抗战初期,叶挺与项英等在武汉筹组新四军时,同睽违已久的郭沫若相遇。别后重逢,他们感慨万端。应叶挺之请,郭沫若借用孔子的话,为他书题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12字的条幅。这便成为叶挺的座右铭。他处处以此规范自己,激励自己……  相似文献   

12.
叶挺虽然就任新四军军长,但实权却掌握在副军长项英手中,因此对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并不如意. 实际上,新四军的干部、战士大多是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幸存下来的红军骨干,因而和当时领导南方游击队的项英渊源甚深.叶挺虽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干部,北伐名将,曾参与和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因后来长居香港,和十年内战中的红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此次又是以非党人士担任的新四军军长,故而下面的干部、战士自然亲疏有别.  相似文献   

13.
为了一个不得不警惕的问题 就在1938年4月20日蒋介石派人来点验这天,叶挺、项英收到周恩来从武汉发来的电报:叶挺、项英: 经中共中央代表同国民党政府协商,新四军的总任务,是在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本侵略军。四个支队的活动地区划分如下:第一、二支队到苏南敌后;第三支队和军部留在皖南;第四支队到皖中。各支队开进时间,望斟酌上报延安。  相似文献   

14.
继续受王明路线影响 叶挺离军出走之后,项英比过去更加忙碌了。 项英明确认识到,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中实行党委负责制,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党的组织系统来贯彻执行,今后不管是国共两党派谁来当军长还是自己当军长,新四军的担子仍像过去一样,责无旁贷地由自己来挑。 项英也明确认识到,新四军这副担子越来越重了。由于新四军在敌后迅速打开了局面,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使日军感到震惊和恐  相似文献   

15.
向敌后进军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给项英回电:“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项英接电后,和叶挺、袁国平、张云逸等商量再三,终于作出决定:委托陈毅先组织一个先遣支队,出南陵深入江南敌后进入战略侦察。其实,3天前的那个夜晚,项英提出派先遣支队后,陈毅就开始筹备了。他挑选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一支队一团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担任政治部主任,下设三个连,由一、二、三支队的侦察连组成,大多数是经过三年游击战争考验的老战士。每连配备两挺机抢,一部电台,一个短枪排,全支队近500人。  相似文献   

16.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3个月前,陈毅为平型关大捷所赋七绝一首正是这一时期抗日情形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金哲 《党史文苑》2005,(10):28-29
1937年10月12日,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全军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  相似文献   

18.
新四军组建后,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叶、项是新四军主帅,主帅不和就会影响部队的稳定和发展。鉴于此,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前往调解叶、项矛盾,周恩来为此作出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1939年2月,春寒料峭,蜿蜒于黄山大小山脉之间的青弋江江面上,一张竹筏上站立着一身戎装的周恩来和叶挺将军。此次周恩来由重庆绕道桂林、衡阳、金华、建德和太平县,行程几千里来皖南山区,是受中央的重托,传达中央的指示和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找新四军的各位领导谈话,调解叶挺和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矛盾,让离开部队出走的叶挺回新四军工作。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实为政治委员)项英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虽经党中央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多次调解,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后来皖南事变悲剧的酿成,与新四军最高领导层的失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