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4年和1967年,中国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1988年,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中子弹的试爆。到1996年7月29日为止,中国为了改进核武器的技术和批量生产等需要,共进行了45次核试爆。之后,中国政府暂停了核试验,并且宣布加入俄美签署的《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相关专家推测,中国已能通过电脑模拟相关核反应过程来取代传统的核试验。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06,(6):15-15
俄罗斯评论界对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的访问有着自己的独特评价,一方面将美中贸易总额和中俄贸易总额相比,另一方面将北京在美国所讨论的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与莫斯科的立场作比较。很明显,美中经济关系规模要比俄中在该领域的合作规模要大得多。仅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据美方资  相似文献   

3.
这是别人给我出的题目。曾任苏联共产党领袖的尼基塔·赫鲁晓夫先生逝世距今42年了。他的是非功过,可留给现在俄国人慢慢谈。我至今还能想起他,是因为他聪明好辩,言语诙谐。他曾有名言:“感受生活的好坏,有人用胃囊,有人用脑  相似文献   

4.
张鸣 《廉政瞭望》2014,(18):48-48
汉昭帝刘弗陵说过,用人还是要用读书人。这话不假,做官做吏,没有点文化素养,没法子摆弄。不识字的,做草莽英雄,也许有行的,但做大一点了,还是得有读书人帮忙。否则,就只能做草寇,成不了大事。  相似文献   

5.
读书人语     
我非常喜欢李乐的一句貌似平淡的惊人之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句近似禅语的话,包涵了多少人生的玄机啊! 周作人也在《闭门读书论》中说道:“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了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我认为读书除了可以得道、养生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与书为友的那一份心灵的默契了。我认为书是红尘中最好的朋友,只要你善待她,用心去感悟她(当然要有选择),你脆弱的思想就会坚强,你漂泊的情感就会有所寄托。我不愿意刻意地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不论它是名著还是非  相似文献   

6.
毕飞宇 《廉政瞭望》2012,(10):35-35
法国人对图书的热爱我是知道的。大概在三四年之前吧,上海领事馆的法国总领事郁白先生来到南京,吃饭的时候闲聊,他告诉我,他就要离开中国了,最近刚刚买了一些中国书。我问他买了多少,郁白先生想了想,笑着说:“两吨。”  相似文献   

7.
记得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孔乙己》。鲁迅先生用他那库利的笔,刻划出了一介腐儒的艺术形象。这个孔乙己不但研究了茴香豆的首字有几种写法,还发明了一个“孔氏定理”:读书人窃书不算偷。自然,因其荒谬,尚未出司已乙己时代,这个“了乙氏定理”便被人们否定了。当然,按照读书人窃书不算偷这一定理行践的孔乙己本人,也免不了出现尴尬,成了人们的笑料。令人不解的是,到了后孔乙己时代,“孔氏定理”被一些人平反了。而且,还有了大发展。据报道,北京西单的图书大厦,为全国之最。与此成正比,这里丢书,也成了全国之最。谁在窃…  相似文献   

8.
眼中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回顾了五年的工作,总结了十年的经验,科学地规划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社会主义新胜利指明了方向。因此,回顾总结我省的成就与经验,用眼中的变化坚定和提振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很有必要,大有益处。从这期起,我们将推出《眼中的变化》系列报道:用闪光的数字记录山西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用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讲述我们的责任和情怀;通过基层一线同志的眼睛展示三晋大地的新风景、新气象。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相似文献   

10.
《党员干部之友》2013,(10):49-49
小儿学士 称北周宗懔。据《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相似文献   

11.
书迷指一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书城唐代李泌,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书仓后汉的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书窟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时人谓之"书窟"。  相似文献   

12.
1960年,正在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任宣传助理兼摄影报道员的张峻,受部队指令,前往驻抚顺某部工程兵团采访一位爱做好事的小战士——雷锋。 9月的一个星期天,张峻第一次见到了雷锋。那天,在院子里见到雷锋。雷锋像有什么事但又羞于出口的样子,张峻就主动问他。雷锋鼓足了勇气说:“张助理员,你能给我照张相吗?我当兵这么长时间了,还没照张穿军装背着枪雄赳赳气昂昂的军人标准像哩!” 张峻忽然觉得雷锋这个人很单纯,很有意思,于是就同意了。这是张峻第一次为雷锋拍照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敬仰马克思、信仰马克思主义。他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坚信马克思主义从未动摇。他在通过各类学说、思想、主义比较后,坚定地说:马克思的学说最管用,一是中国社会需要,二是中国革命需要,三是一旦被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掌握住了,在中国就发生大作用。毛泽东用一系列具体数字强调:中国要取得大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他崇拜马克思、坚信马  相似文献   

14.
正邓小平是在法国期间开始读马克思的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懂得了实事求是,就大有希望;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胜利。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独到的认识和思考。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  相似文献   

15.
洪学智将军是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总司令员,作为这场为捍卫人类和平事业而进行的正义战争的指挥员之一,他从志愿军的组建到战争爆发,再到板门店谈判协定签字,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上世纪90年代,即朝鲜停战协定签署40年后,洪学智将军以亲身感受为据,用朴实自然、亲切感人的笔触,撰写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对抗美援朝战争作了回忆。  相似文献   

16.
洪学智(1913年—2006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3月,参加赤城游击队,后参加商南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2月参加红军,参与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等职。1950年7月,洪学智调任东北边防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54年,洪学智先后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党委书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洪学智受彭德怀冤案株连,被调离部队,先后任吉林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关押批斗。1974年始,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1980年1月,洪学智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为军队全面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2013年2月2日是洪学智将军百年诞辰,为了缅怀他的不朽功绩,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本刊特设此专栏,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7.
余艳最近升任中国作家网主编,赴任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她。2010年6月,余艳的《劫数》问世。加上此前发表的《情殇》、《浮沉》,至此,系列小说《后院夫人》三部曲全部亮相,笔触所至,叹惋卺起,落红无数.  相似文献   

18.
罗元生 《湘潮》2004,(4):25-30
小平同志是值得世人永远敬仰和缅怀的一代伟人。在他临终前的日子里,他的豁达乐观,顽强自信,给身边的医护人员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小平对医护人员风趣地说:“你看我是不是特别听话”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为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操尽了心;加之他坎坷的经历  相似文献   

19.
如今96岁高龄的薄一波是我党一位老资格的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开幕式及闭幕式上,薄一波作为老同志代表,是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成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在中共“七大”选出的44位中央委员中,薄一波是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与我党许多领导人都有很深的交往,与几位老帅也有着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梅桑榆 《唯实》2006,(1):63-63
因闹出“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而有弑兄夺位之嫌的宋太宗赵光义,尊臀坐上他老哥赵匡胤坐过的龙椅之后,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赵光义这段高论,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而是他对历史的总结。因为中国有史以来,不仅奸佞辈出,而且有一种奇异的现象贯穿于各个朝代,那就是昏君无不爱奸佞,不但昏君爱奸佞,就是像秦始皇赢政、齐桓公姜小白那样的英明之君,也对奸佞爱得不像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