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理论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看法争论较多、观点分歧较大,谢韬等人、毛泽东旗帜网站、主流媒体是主要争论方。厘清这些争论对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改革.准确判断当前国内外的社会实践模式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不揣浅陋,试对这些争论进行初步梳理,希起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公认一致的说法.有的学者坚持使用"社会主义多党制"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理由.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本身存在的争议不多,关键是如何从实质上去理解和把握这一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认真研究和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探索过程,对于正确认识这一论述的深刻含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基础,是很重要的。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具…  相似文献   

5.
杨永明  许京元 《唯实》2009,(1):20-24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的中心是宣传民主社会主义。它把恩格斯的晚期思想歪曲为“和平过渡”唯一论;把列宁开拓“东方道路”的实践说成是从“左”的方面“修正”马克思主义;把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归因于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只有彻底清理这些模糊认识,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6.
全面系统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是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近来在全国不少报刊杂志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讨论给予综述。  相似文献   

7.
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理论界对不少问题存在着不同认识。1、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应贯彻什么样的原则?有的同志认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既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无既定的方案可找。它必须在探索中发展,变化、前进。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是我们前进的指南,而不是行动的教条。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恩全集37卷443页)马、恩等革命导师都没有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具体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只是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共产国际的意见,总的态度是不可不听,又不可尽听。正确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就听,不对的,就尽量解释和抵制,同时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政策。 在武装包围苏联问题上,毛泽东的基本立场是:始终把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中国。我们需要国际援助,但决不依赖它;我们有义务支援苏联,但要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是列宁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俄国社会主义实践,不仅明确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而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自身也将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这一点,对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曲折性问题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实践上来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受到了挫折,另一方面是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学说遇到了挑战。一、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了曲折及其产生原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实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先后遇到了困难和曲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滑坡”;改革的决策方面出现失误甚至严重失误,执政党和政府内部出现腐败现象等。由此一些对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邓小平的估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那么,初级阶段以后的社会主义将会是什么样子?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会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人会认为现在考虑这些问题为时过早。笔者认为,粗线条地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消除目前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误解,纠正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里拟讨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问题,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讨论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以四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对这个理论问题进行反思和概括,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目标,选准主要着力点。(-)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先驱者就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进行过讨论,曾经有过的一个最著名的观点,就是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曾应用这一观点解释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选集),第…  相似文献   

14.
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华北地区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今年7月17日至23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与会同志认真讨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现将几个争议问题简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问题大家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把全社会的经济形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不能只从一两个方面孤立地进行分析。但是在多种原因之中,究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宝贵财富。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毛泽东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是他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和哲学依据。毛泽东的社会发展阶段论是发展论和阶段论的内在的统一,有其完整的体系。它包括: 1、发展观。毛泽东认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发展是无限的,发展的趋向是由低级向高级,  相似文献   

16.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文化。斗争是和谐的前提,我们必须坚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按照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运用不同方式解决不同的社会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要正确处理“一元指导”与“包容多样”的统一,关键在于要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有力地批评。这不但不会妨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随着新旧解放区土改工作的相继完成,农村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少领导干部对农村互助合作运动持有不同看法,由此演变成为建国初期一系列从地方到中央关于农村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18.
最近报刊上关于資产阶級法权的討論,意見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按劳取酬原則的看法上。認为按劳取酬是真正公平合理的,应該永远实行下去的这种意見,見之于报刊的是極个別的。北京日报十一月十日胡金貴的文章是一个例子。絕大部分文章实际上都駁斥了这种意見。張春桥在“破除資产阶級的法权思想”一文中(人民日报十月  相似文献   

19.
一、贫富悬殊存在的现状及其原因 对于我国贫富悬殊的现状,有人从两方面作了分析。从储蓄来看,据1990年11月份资料分析,当时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为6932亿元,人均存款额为611.3元,其中最高水平的珠海人均储蓄达3971元,而农村人均只有207元,二者相差近20倍。再从相对数来  相似文献   

20.
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有关特区问题的一场争论,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有关特区问题争论的简单情况7月2日至6日,《经济日报》连续刊发了由该报记者采写的一组题为“特区怎样‘特’下去”的报道,这组报道以全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为“麻雀”,深入地进行了解剖。这组报道,在深圳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经济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如何“特”下去?再次成为深圳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金融早报》等在显著位置陆续转载了《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深圳商报》还开设了“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