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高“低保“工作绩效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低生活保障的目的是克服现实中的贫困问题.世界各国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不同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此开展工作.为配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于1999年9月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了以城市居民为主要保障对象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就几年来的执行情况看,"低保"工作的目标已基本达成,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旨在促进"低保"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问题突出,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特别是在伴随改革和经济转型产生的大量的社会性弱势群体,他们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弱势群体问题,重点是通过立法加强社会保障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克服司法冷漠和歧视,加强以维权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伴随着利益分化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而产生,对社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政府应履行好辅助弱势群体致富的职能,帮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些原因,而造成的对社会现实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的产生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文建龙 《工会论坛》2007,13(2):32-34
我国社会结构不合理、社会福利不健全、市场竞争以及政治、文化和自然方面的原因都会造成弱势群体的产生。在弱势群体的管理方面,存在观念落后、管理混乱、手段落后等问题。解决弱势群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政策选择层面、政治改革层面和技术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与城镇弱势群体存在利益交集,必然产生利益冲突。政府作为群体利益协调的主体,如果工作不得力,极易为社会埋下不稳定隐患,出现失地农民与其他群体形成利益同盟或把旧有矛盾引发出来。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事实上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产生了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权利缺失严重,需要得到关注和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跨越障碍: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心理关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社会的转型明显扩大和加深了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规模和弱势程度,处于弱势境地的青少年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诱发心理障碍,增添了社会的风险性与不稳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敏感的情感反应、强烈的不满情绪和严重的社交恐惧等方面,其成因又是由体制、家庭、群体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因此,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和积极配合的同时,青少年弱势群体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助其跨越心理障碍,使其愉悦健康地成长,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人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弱势群体的定位在社会学与法学等学科之间存在不同的解释,而具体到民事诉讼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则是诉权与诉讼权利方面出现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转型进程中,陷入民生困境的城市“新增弱势群体”,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他们具有消极特征的心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新增弱势群体”的成因、心理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援助对策,对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规模十分庞大,具有生活贫困,社会救助极为有限,深受相对剥夺感和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双重困扰,较强的整合性易演化为集体行为等特征,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他们可能成为潜在的社会动荡的火药桶,带来高犯罪率,并容易引发对改革开放产生否定性评价。对此,建立一个全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是指网络群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围绕某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利用网络制造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行为。虚拟类群体性事件大致分为热议型、娱乐型、攻击型三种类型。信息交换的便利性、需求选择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匿名性、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性是产生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客观原因,其中社会制度供给的缺陷是深层次原因;公众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需求是主观原因,引起群体性网络攻击事件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虚拟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具有双向性,其对社会的影响利弊并存,只有辩证地看待这些影响,才能在处理中做到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和控制虚拟类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抗争中,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强势压迫、社会歧视、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催化和影响,其中一部分人为摆脱困境、报复社会、实现心理平衡,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导致当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互联网日益成熟和完善的功能,依赖网络生存并且终日足不出户的“宅青”也“应运而生”,并以其不断扩大的人群引发了大众的关注。由于受到社会制度排斥、文化排斥以及人际排斥等因素影响,“宅青”无法与社会融合,并且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探索相应的对策,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参与和社会教育视角,文章利用日本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团体成员身份对环保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人口统计学和环境意识变量之外,团体成员身份也是预测个体环保消费行为的重要变量。另外,文章也发现不同团体的作用不尽相同,志愿者团体、市民运动团体和消费者团体成员身份变量显著正向影响环保消费行为,而政治团体和宗教团体成员身份对环保消费行为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刘霞 《工会论坛》2014,(2):74-76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而且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创新社会治理,要从观念上完成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中的城市社会群体问题是影响城乡社会整体和谐的重大问题。解决陕西城市社会群体问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利益关系这个根本,统筹改革和发展的全局,从陕西的实际情况出发,整体谋划,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尤是如此。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是影响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简称,公安部为此专门制定了处置此类事件的相关规定。宏观上研究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微观上分析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类型,有助于公安机关有效处置此类事件,避免事件的恶化,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谋求发展的现实需要。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性事件正在从现实世界逐步向网络虚拟世界发展,虚拟和现实的联动除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外,更促使众多的理论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当代社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症结,研究、分析彻底解决时下群体性事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信仰再度出现繁荣复兴的现象,并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民间信仰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但庞大的民间信仰群体同时也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巨大挑战。由于民间信仰具有自发性、松散性等特征,社会转型使其发展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在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信仰出现真空而公民意识却不断提高的转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应对与民间信仰相伴随的各种显性问题和潜在威胁,已经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