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耀虹 《党政论坛》2003,(10):30-31
周耀虹的“巩固、培育社区居民组织”提出:居民组织是我国城市社区基层群众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基层群众利益的代表,也是社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各种居民组织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得到发展,并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振华  陈怡 《党政论坛》2003,(11):35-37
上海市卢湾区是全国社区建设 的示范区,经过几年探索, 卢湾区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新的体制架构,实施了社区工作“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即:在社区组织层面上实行三分开,设立议事层、操作层和监督层;在社区管理机制上实行“三会”制度,组织评议会、听证会和协调会;在社区管理方式上实行三公开,即居务、警务、物业管理公开。实施“三三制”的目的,就是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一切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居民拥有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5,(8)
<正>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独立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近年来,作为社区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社区社会组织因直接面向群众,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因此,研究天津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发展规律,探求其在参与社会管理、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并提升社区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及路径选择——以上海某社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厚金 《理论探索》2007,(1):131-133
社区公共意识是社会群体及个人对“社区”这一与人们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事物在心理上的自觉感受与认同。目前,社区在公共意识培育方面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内容缺乏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人员的素质结构不合理、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培育社区公共意识必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适应新型社区建设需要的社区公共意识;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分担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完善其在社区建设中的各项功能;加强社区内各类组织的利益整合,培育新型企事业单位的社区公共意识;强化社区共同体意识,形成适应新型社区发展的个体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5.
全 国群众体育先进社区和首批上海市文明社区———潍坊新村街道近年来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群众文化、群众体育搞得红红火火 ,这与街道始终把社区群众团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抓手和载体 ,注重调查研究 ,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并用制度来规范和巩固群众团队组织的思想阵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潍坊街道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认识 ,确立把群众团队建成“示范群体”的思想理念社区文明建设要上新台阶 ,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貌和群体关系 ,从这方面讲 ,加强作为社区居…  相似文献   

6.
当 前 ,我们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 ,由于政府减少了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社区作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旧体制下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逐步同企业剥离 ,“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的现象大量出现 ,加强社区团队的工作 ,就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明确社区团队的概念与特征所谓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 ,由有特定的生活方式 ,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团队是民间参与的一种组织形态 ,承担着政府行政组织难以有效提供 …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是要使社区从国家领域中分离出来,回归到社会领域。社区管理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完善社区管理就要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社区治理代表了社区管理的新走向,治理包含管理又超越管理,它是管理、服务、建设的有机统一。在社区治理中,除了发挥政府、社区主体组织的作用,还要重视和发挥其他社区组织、驻区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城市社区管理由行政主导的传统体制,发展为以居民自治为主导的多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公民社会发育的要求,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理性经济人”,其行为逻辑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社区论坛得以形成和运行就是各行为主体(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政府组织、辖区单位等)寻求自利而进行博弈的结果,但同时这种博弈又是一种互惠博弈――一荣俱荣。社区论坛的实质是一种通过协商对话达到利益整合的机制,它为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渠道,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育,进而推动社区自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王琳 《行政论坛》2007,(1):84-86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大批的“单位人”正向“社区人”转化,社区作为政府和社会的联系纽带,日益成为对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保障的载体。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基础的我国城市社区保障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潜在的不足与弱点依然存在,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树立新的理念,强化政府责任,有效整合社区社会保障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社区社会保障中的辅助作用等途径,以实现城市社区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共同体的自治理念与现代宪政理论的发展是社区自治的理论与思想基础。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指导下的社区选举、社区财务、社区管理服务是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性的具体体现。社区建设的发展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治能力的提高成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完善与改进社区选举制度提高社区居民自主推举社区管理的能力,同时,提高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务自主能力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以及加强居民委员会的自身建设,是推动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视角下的社区工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在城市,由城市现代化带来的城市社会管理重心下移以及“单位体制”的逐步瓦解,引发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兴起。1991年国家提出“社区建设”的思路,强调政府减少干预,居民通过自助、互助和他助,发展社区服务,增加居民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实现社区多元主体的共治局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南京市建邺区各级党政部门及街道、工青妇组织十分重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全区形成了一股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形成党政负责人牵头,部门、驻区单位齐抓共管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好形势。他们主动适应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以社区居民群众为主体,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抓手,积极探索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寄寓式”教育模式,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入户到人的渠道,开创了新形势下城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建邺区先后被评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立功区和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3.
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制度创新、社会重构、工作格局改革的系统工程,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深圳一个“村改居”社区的分析,剖析了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通过社区利益共同体构建、社区自治组织权威再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建设等重构社区治理格局,促进社区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管理应该是组织全方位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建立社区居民与单位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实现对社区公共空间的管理,逐步实现社区公共事业目标的过程.大都市社区建设的理想模式应当是政府指导性管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市场化道路.因此,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社区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杨小云 《学理论》2012,(27):53-5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组织和同质性为特征的单位制社区,开始向市场时代的多元化、异质性的现代型社区转变.与之相伴的是社区工作中,社区居民的“社会人”特征越来越明显,社区与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工作的案主,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与分离.无论是社区还是居民,其需求的多元化、复杂性对资源的有效性提出要求,这就需要社会工作通过系统的资源整合予以满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2)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社区治理和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载体。尽管随着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重视,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但是社区社会组织依然较少参与社区治理。社区社会组织较少参与社区治理的根源为原子化的社会结构、社区内成员的信仰危机以及压力型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8)
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的长远目标。南京市浦口区在城市化建设中积极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努力创新社区自治模式,调动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自治。在下一步建设中建议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居委会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引导居民参与意识三方面努力使浦口区社区自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8.
郭正阳  董江爱 《理论探索》2011,(4):121-123,131
防灾减灾型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概念,一些国家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即: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使防灾减灾有法可依;建设完善牢固、科学合理的安全设施,为防灾减灾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的危机意识,使防灾减灾具备主体条件;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使社区居民的自救与互救成为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方式;健全救灾组织体系,使防灾减灾有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9.
邢晓明 《学理论》2010,(12):77-78
社区作为社会基层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管理作用,社区服务则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目前,在黑龙江省的社区建设中,存在社区自治组织弱化,管理上过度行政化,社区服务项目不完善,社区环境卫生差等问题,凸显了社区服务机制的不完善和社区文化建设的滞后性,而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的三大内生机制,构建社区四大网络和促使社区信息建设走向高端化等几大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居民也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逐步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社区组织结构单一、社区组织管理思想落后、社区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组织管理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力、社区组织力量较薄弱等问题。为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减轻政府负担,依据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实践,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调整建制,合理分权和放权,更新观念、培养新型社区干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落实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使居委会真正履行其功能,实现社区管理的法制化,从而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